语言学对翻译学的方法论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口笔译研究,E-mail:zoubing@139.com;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教育研究、翻译理论研究,E-mail:mulei2002@139.com。

原文出处:
中国外语

内容提要:

本文意在审视语言学方法论在翻译学中的应用问题,首先探讨语言学与翻译学的方法论辩证关系,随后分析早期和当代语言学途径对翻译学的方法论贡献,重点考察当代语言学途径诸多路径(包括语料库语言学路径、话语分析路径、心理/认知/神经语言学路径和语言测试与评估路径)的方法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语言学途径方法论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指出未来研究应加强推断统计方法的应用、强化多种方法的交叉验证以及注重研究方法的使用规范。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1 引言

      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显著。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学者已尝试借鉴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索翻译的语言本质,促进翻译学向纵深发展。然而,当前译学界对翻译学研究的语言学途径存在一定误解,认为其已经走进“死胡同”(张南峰,1995);同时,一轮又一轮的翻译学研究“转向”似乎让语言学途径走入迷途,一些学者开始呼吁翻译学研究的“语言学回转”(张美芳,2006)。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翻译学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本文尝试从方法论的视角回应这一困惑,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语言学与翻译学在方法论层面存在何种辩证关系?(2)语言学途径的翻译学研究体现出哪些方法论特征?(3)语言学方法论在翻译学研究中存在哪些应用前景?

      2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辩证关系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渊源由来已久。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联首先表现在学科归属与学科建设层面。以翻译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为例,翻译学长期以来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杨晓荣,2008)。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始试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相继在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之下自主设置“翻译学”专业,翻译学才得以成为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并列的二级学科。

      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关联还表现在理论和方法论的借鉴层面。翻译学早期的理论和方法论资源主要是从应用语言学输入而来(Baker & Perez-Gonzalez,2011),这种输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对翻译的研究离不开对文本和语言的探讨,翻译学研究者最初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获得灵感,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论成果,从词汇、句段、篇章层面探讨翻译中的语言对等问题。伴随着语言学自身的不断发展,语料库语言学、话语分析、心理/认知/神经语言学、语言测试与评估等语言学分支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弥补了早期语言学途径的部分缺陷,给翻译学带来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资源。

      无论是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史,还是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发展史,都无法回避语言学对翻译学的贡献与影响(Saldanha & O'Brien,2013: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后结构主义多元途径(如文化研究等)的蜂拥而至,翻译学研究者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输入的节奏有所放缓,依赖也有所降低。尽管如此,语言学途径发展到今天,仍然是翻译学中最富有成效的研究分支之一。语言学仍然以其开放的姿态,不断向相邻学科寻求借鉴,经过其验证调试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依然给翻译学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3 语言学途径的方法论特征

      语言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群”(李宇明,2018),透过语言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桂诗春、宁春岩,1997;Litosseliti,2018)可以看出,语言学历经多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也都给翻译学带来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

      从理论来源和方法论特征的角度出发,Malmkjaer(2011)将语言学途径的翻译学研究归纳为六大路径,表1对其方法论基础、方法论特征及代表性学者进行了高度归纳。

      事实上,表1很大程度上是对早期语言学途径的回顾和梳理,并未涵盖当代语言学途径的最新发展,包括语料库语言学路径、话语分析路径、心理/认知/神经语言学路径以及语言测试与评估路径。而译学界对语言学途径之所以存在一定误解,主要在于未能跟进该途径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当代语言学给翻译学带来的方法论启示。以下本文重点论述当代语言学途径四大路径的发展现状及方法论特征,并阐释其对翻译学的方法论贡献。

      3.1 语料库语言学路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语料库语言学为翻译学带来深刻影响。这一路径的方法论基础之一在于语料的电子化以及标注和检索技术,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方法论基础之二在于标注和检索的参数设定,包括语言参数(如词汇/句法/语义/语篇参数)、副语言参数(如停顿/自我修正/填充语)以及特殊标记参数(如翻译策略/翻译错误)。该路径的方法论特色在于大规模量化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

      语料库语言学路径主要考察翻译语言特征、翻译文体风格、译者风格、翻译语言演变、翻译中的语义韵、翻译学习与教学、双语语料开发等课题(Malamatidou,2017),包括两种研究模式。其一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模式(如Wang,2012),即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或理论构念,通过大规模语料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其进行检验(证实或证伪)(Saldanha,2009);这一模式的典型研究程序为:前人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假设/理论构念→语料库设计建设、参数设置及检索→数据描述统计/推断统计→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其二为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模式(如胡显耀,2010),即不预先设定任何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全部来源于对语料数据的观察和分析(Biber,2009);这一模式的典型研究程序为:研究选题→语料库设计建设、参数设置及检索→数据描述统计→观察数据特征/尝试进行数据推断统计→基于观察或统计分析尝试提出(新的)研究假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