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体育活动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工作撰写了诸多的文章,做出了一系列讲话、批示、题词和指示,创造性地形成了内涵丰富却又别具一格的体育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是中国体育发展正确的理论原则、经验总结和指导方针。其最大特点就是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这样一条价值主线,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体质问题。其中,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为了谁”的价值立场;一切依靠人民,体现了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依靠谁”的价值动力;一切由人民来评判,体现了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如何评”的价值评价。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所内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彰显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与内在规定,也是新时代中国推进体育事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题中之义。 一、价值立场:一切为了人民 价值立场是人们在面对或处理各种问题、矛盾、冲突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主体的价值立场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和选择。纵观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这一核心立场上去认识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始终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始终在坚定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基础,也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价值灵魂。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和完善发展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哪个时期,人民性是其体育思想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 (一)青年时期体育思想的孕育:为广大劳苦大众的体质而忧虑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旧中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文化衰败,人们大都生活困苦、身体羸弱。年少时的毛泽东身体并不大好,他的两个哥哥也因为身体太弱而夭折了,加之目睹旧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疮痍满目的景象,青年毛泽东认为体育可以救国、强国。从青年开始,毛泽东就注意通过游泳、跑步、爬山、洗冷水澡等方式来锻炼身体,并深刻思考如何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问题。在一番苦功研究后,青年毛泽东写就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并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在1917年4月1日的《新青年》上。在该文中,面对中国积贫积弱和人民身体孱弱的落后状况,毛泽东痛陈之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①,强调“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②,认为“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是体育的四大作用,提出通过发展人民体育,促进人民积极锻炼,增强人民体质,才能达到富国强国和健民强民的目的,才能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一方面致力于革命活动,另一方面对关涉人民健康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问题,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健康、薪金、公共体育场所、娱乐设施建设、劳工住宅及娱乐活动、女子放脚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究,发表了许多见解。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关于民族健康的主张和体育强国的观点已开始初步孕育。 (二)革命战争年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为广大军民的健康而探索 不断发展壮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直是毛泽东革命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全党和全军形成了光荣的体育运动传统。毛泽东不但注重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的体育,还非常重视苏区的体育事业发展。1929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将足球、武术等项目列为“士兵政治训练”的方法之一。延安时期,我们党的体育运动在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以劳动人民为对象,以维护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体育方针、政策及具体实践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使劳动人民享有了体育权利。1938年,毛泽东指出要“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③。1940年,毛泽东又指出:“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④1942年,毛泽东发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⑤的口号,强调不但要打好仗,还要开展好体育运动,因为军队很需要体育。毛泽东还经常带领干部战士通过爬山、打野操、行军等方式加强锻炼,以增强战士体质,提高作战本领。尽管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但在毛泽东一系列讲话、指示精神的鼓舞下,各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中的体育运动迅速发展。1937年,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40年,著名的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延安体育会成立;1941年,延安大学设置了体育系,并开有十多门体育课程,为解放区培育了一批体育专门人才。1942年,还成立了民间体育学术研究组织——延安新体育学会。这一时期,群众体育运动也获得广泛开展,涌现了如延安西区一乡这样的全县闻名的体育模范乡。1937年3月16日的《新中华报》就曾记载,该乡的23个村,村村有体育场。每隔5天,全乡少年儿童就会前往乡所在地的体育场进行军事性质的体育训练。此外,在根据地,大、中、小各级学校中都设有体育课。一些学校,在一学期的20周内,有12周都安排了与体育及学生身体锻炼有关的各种活动。 随着各类群众体育运动的深入广泛开展,边区的各类竞技活动也日益盛行。如在1937年就先后召开“五一运动会”、陕甘宁各机关的“五卅”运动会、“八一”运动会、鄜甘警备区司令部“九一八”运动会,1939年召开了后方直属机关“九一八”运动会,1942年召开了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九一”扩大运动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