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幻到務實:大躍進時期土鐵路熱潮及其技術演進路徑

作 者:

作者简介:
馬陵合,安徽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安徽 蕪湖 241000)。

原文出处: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大躍進時期土鐵路熱潮,是以鋼鐵為中心、以小土群為特徵的農村工業化的產物,體現了土洋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技術發展趨向。實現車子化、軌道化,是農村民衆空間意識與時間意識趨向城市化的一種表現,也是對新生產力和新技術的追求,展現了特殊的技術演進路徑。土洋並舉、從土轉洋的技術革命,一度得到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支持,但因缺少持續政策保障和充足資金投入,難以取得實效。1960年代以後,隨著地方鐵路管理體制的逐步成型,大多數土鐵路被淘汰,只有那些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線路得以保留,並成為地方鐵路網的基礎。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圖分類號]K27;F5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20)03-0191-12

      在1958-1960年大躍進的浪潮中,推廣以土鐵路為重點的軌道化運輸是解决短途運輸需求的產物,也是所謂“技術革命”①的組成部分。隨著大躍進時期小高爐、小礦山和農村小工業的不斷湧現,交通運輸成為工農業繼續躍進的薄弱環節。軌道化運輸是大煉鋼鐵熱潮的伴生物,它已然成為城鄉共同的需求。“建設的聲音不只來自少數工業城市,而且來自許許多多過去毫無工業的窮鄉僻壤。這種工業遍地開花的形勢,反映在運輸上,就不僅是量的增長,而且還要求面的擴大,要求在過去没有道路的地方開闢出道路來,在過去没有運輸力量的地方聚結起運輸力量來。”②各地發動群衆,推出多種多樣簡便易行的軌道化運輸方式,土鐵路便是其中之一。

      土鐵路是對大躍進時期地方修建簡易鐵路的泛稱,包括省政府、專區政府、縣政府和人民公社等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各類企業在國家計劃之外修建的區域性短途鐵路,其標準低於國營鐵路,也被稱為小鐵路。當時將以鐵軌為路軌的小鐵路稱小土鐵路,以鋼軌為路軌的小鐵路稱小洋鐵路。大躍進時期土鐵路熱潮,是以“小土群”為特徵的農村工業化產物,體現出土洋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技術發展趨向。從土轉洋的技術演進,基於從帶有自發性的群衆性技術革命逐步轉向政府和科研機構支持下的技術進步這一轉變歷程,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地方鐵路網。這一歷程突顯了中國特有的技術理性的意蘊與實踐價值。從技術演進的角度而言,存在著以土為主轉向由土到洋的特殊路徑。本文擬在梳理土鐵路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關注民衆和地方政府土鐵路技術訴求的特定內涵,進而從政策層面解讀技術演進的發展趨勢,展現大躍進時期“技術革命”的另類面相。

      一、遍及全國的大辦土鐵路

      1958年6月,山西省盂縣修建了一條5.4公里長的鐵路,被稱為第一條土鐵路。③繼盂縣之後。甘肅渭源也修建了5公里長的土鐵路。④此後,全國出現了歷經數年的土鐵路熱潮。這一時期所修的鐵路稱為土鐵路,即用鐵鑄造的軌鋪設的鐵路,也有少數是用鐵皮木軌、甚至是瓷軌鋪設的。這種鐵路一般用煤氣機、柴油機和汽車改製的機車作牽引力,也有用小型蒸汽機車的。其技術標準極低,路軌承壓能力較低,行車速度比較慢,各種設備都比較簡陋。同時還存在小洋鐵路,即輕軌鐵路,用的是輕軌,運輸能力比重軌鋪設的鐵路略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59年12月,全國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地方鐵路共計422條,總長度達6,184公里。土鐵路幾乎遍及各國,線路相對較長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廣東、安徽等。因缺乏完整的分省統計,目前只能根據有限資料,對各省修建情況進行初步的整理和統計。以下為1958-1960年部分省區地方小土、小洋鐵路簡況:

      河北:大躍進時期共建窄軌鐵路11條,正線長411公里。⑤

      河南:1959年共建成32條窄軌地方鐵路,總長300多公里。到1960年增加到近800公里。多數鐵路先後停辦拆除,僅保留了漯舞、濟克、開柳、新封四條鐵路。⑥

      山西:1959年已有11條土鐵路正式通車。⑦

      湖南:1959年至1960年底,全省動工修建鐵路106條,總長938公里。⑧

      廣東:1959年已有7條窄軌距輕便鐵路建成通車,共111公里;開工建設的鐵路有26條。⑨

      福建:全省在林區和廠礦區興建200多公里小洋鐵路,其中105公里已建成通車。⑩

      安徽:1959年全部或部分通車的土鐵路有10條,182.5公里。(11)

      四川:從1959年至1962年,動工興建的地方鐵路共115條,總長1,198.4公里。(12)

      廣西:建有6條地方鐵路,建築長度共309.1公里,營業長度284.4公里,鋪設準軌的線路長度為全國各省(區)地方鐵路之冠。(13)

      土鐵路出現之初,其成本低且能明顯提高運輸效率,被人津津樂道。放棄洋鐵路,既是因受制於客觀條件,同時也在於這種技術革命方式能迅速提高生產效率,映射出大躍進時期追逐“多快好省”的風氣。土設備在修建時間和成本方面,都比洋設備要節省很多。蚌埠市內建築淮河碼頭至鐵路貨運站1.1公里的土鐵路,只用了18天。這條鐵路建成後,每天能運送糧食、煤炭、生鐵、礦石2,000多噸,可以代替1,000輛平板車。建設土鐵路所需要的材料和技術,也容易解决,如路軌是用熔鐵爐以明模鑄軌的方法製造的生鐵軌,機車是用汽車、電動機、柴油機加工改製的,車輛是完全自製的。(14)從1959年11月至1960年3月20日,不到5個月的時間,河南全省已經建成的土鐵路達到778公里,製造機車68台(其中蒸汽機車16台),製造車輛11,500多輛(包括手推鐵軌車)。正在施工的線路有58條,全長5802公里,已經建成和正在修建的土鐵路合計1,8352公里,相當於省境內國有鐵路總長的一半。(15)當時人們似乎相信,發展小鐵路,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决煤炭和鋼鐵等運輸問題,而且也是“技術革命”在交通運輸業中的重要體現。

      成本低,技術要求不高,為農民修路增強了信心。小土、小洋鐵路的運輸成本,比汽車運輸成本約低4倍,比畜力車約低10~15倍,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解决鐵路建設材料供應與建築技術等問題。河南漯河至舞陽的60公里土鐵路,是群衆利用本地生產的生鐵、木材、鐵軌和車輛自己修建起來的,從鑄鐵軌到開始營運只用了5個多月時間,投資520萬元,每公里造價僅8萬多元,只及大洋鐵路的1/5左右,而運費卻只有汽車的13%左右。(16)有了土鐵路,廣大群衆就可以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當時報刊輿論竭力將小鐵路宣傳為農民群衆心中的“幸福路”。(17)與此相伴生的,是群衆對小鐵路的渴望與衝動:“天不怕,地不怕,一心要搞火車化。”(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