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才林,男,甘肃民乐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特指国民党封锁时期,即红军长征至全国性抗战时期。这一时期传播的主要作品有《随军西行见闻录》《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山西》《红军长征记》《西行漫记》等。这一时期传播主题总体而言就是谱写英雄的史诗、吹响抗日的号角,反击外界的污名化报道,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全世界“正名”。这一时期传播的特点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与国际人士合作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中国红星闪耀世界”;二是由亲中共人士帮助传播,或由中共党员秘密组织传播;三是除了陈云向共产国际的报告外,其他著述很少提及遵义会议详情;四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筹划传播,红军将士真诚表述。回顾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对于讲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31:K2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20)04-0009-13

      红军长征因其“英雄创世纪”的奇迹,80多年来不断引起世界多国人士的高度关注,他们写下诸多纪实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作出各种视角下的诠释,从而构成了一部宏大的红军长征国际传播史。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角色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演变,红军长征的国际传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国民党封锁时期、冷战对峙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特指国民党封锁时期,即红军长征至全面抗战时期。梳理各个时期的传播,从中可以洞见长征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成果很多;具体到红军长征的国际传播研究,成果不多;再具体到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研究,成果更少。①综合来看,相关研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6年)和80周年(2016年)之际,彰显了纪念史学的特征。二是相关论文大多以“谁是长征国际传播第一人”“谁最早向世界讲述了长征”或“外国人士眼里的长征”为题展开论述。三是围绕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叙事,进行长征精神的时代表达。这些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是,对于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著作内在的全面性关联挖掘不足、传播主题的分类阐释深度不足、传播特点的提要钩玄不足。因此,为了对红军长征的早期国际传播追根溯源,本文拟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红军长征早期国际传播的主要作品、传播主题、传播特点。

      一、红军长征早期国际传播的主要作品

      自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归于失败,国民党政府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对外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对内进行种种污名化报道,不断恶毒攻击共产党和红军为“土匪”“共匪”,间或宣称“共匪”已被“剿灭”,时而又分别悬赏25万元银洋缉拿“朱毛”的人头。从那时起,在中国做一名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简直就是犯了死罪。在长达近10年的岁月里,有关中共和红军的各种谣言满天飞,“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否认红军的存在,认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只不过有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有些人甚至否认苏维埃的存在。”[1]“此间1936年,人们只知道中国共产党被称为‘赤匪’,没有一个西方观察者与其领导人有过直接接触,或向外部世界报道过他们。时隔三分之一世纪之后,在我们今日看来,当时几乎无人知晓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运动,这一点简直令人不可置信。”[2]在无法对中国苏维埃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远东问题的专家们不得不根据那些既不能提供情报,又难以辨其真伪的材料,使他们的评价系统化。既然缺乏获取有关红军苏区确切资料的必要途径,人们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传闻,而不是凭借实据。围绕这一问题所作的一切文章,都只能归入“宣传、诡辩、猜测或传闻”一类。因此,“关于共产主义中国的情况,你相信什么仍取决于你愿意相信谁——要么是出于对他的同情,要么是对他的敬佩足以使你认为他的明智判断很有份量”。[3]人们只能在整体上对事实真相近乎全然无知的条件下认识有关中共的报道。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早期国际传播红军长征真相的作品主要有哪些?是谁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向世界最早传播了红军长征的真相?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还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下简称斯诺)?还是被“扣押”的英国传教士薄复礼?抑或他人间接转述?

      (一)陈云向共产国际的报告和著作《随军西行见闻录》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当属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西行漫记》)最早向世界传播了红军长征的真相。其实首先是中共中央派陈云,突破国民党封锁,赴苏联向共产国际作了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真相由此在苏联以及加入共产国际的20多个政党所在国家中开始传播。

      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恢复白区党组织以及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政治局委员陈云奉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秘密离开,到达上海后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陈云的报告在原档案中的俄文记录稿标题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1935年10月15日)史平同志的报告》,“史平”是陈云在莫斯科的化名,这份俄文记录稿存放在共产国际档案中尘封了60多年。1996年,我国驻俄使馆工作人员在俄罗斯社会科学院远东所的协助下,找到了这份俄文记录稿,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翻译,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为标题公布。[4]对于陈云的报告,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曼努伊尔斯基认为:“多年来我们还不曾有外国党的这类资料。因为在这里就座的一方面是英勇的长征的参加者,另一方面是近几年中国革命斗争的参加者。这将是极珍贵的资料。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与我们迄今看到过的完全不同形式的东西。我们看到了一个切切实实在中国成长为一支巨大力量的生机勃勃的党。我认为,这些材料应该发表,加以广泛宣传。”[5]以陈云的报告为基础整理而成的《英勇的西征》于1936年发表在《共产国际》第1、2期合刊上,署名“施平”。此“施平”并非彼“史平”,陈云本人也否认《英勇的西征》是他整理的,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党的文献》公布了此文。“施平”究竟是谁,学术界考证未果。

      陈云记述红军长征的著作广泛传播,当属《随军西行见闻录》。这本书1936年3月首次发表于中共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创刊号上,署名“廉臣”,注明写于“廿四年八月于沪滨”,即1935年8月写于上海。此书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廉臣”,巧妙地描述了中央红军自江西出发历时8个月、途经6省、行程12000里到达四川的经历。同年7月《随军西行见闻录》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该书很快传播到国内,产生巨大影响。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杂志刊载此文时第一次公开说明“廉臣”是陈云的笔名。1995年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中,称陈云“第一次向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6]《随军西行见闻录》因为传播广泛,成为红色革命经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