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政策评估审计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为辅助支持的国家治理结构体系,其中,社会公众为国家治理的委托人,政府为社会公众的主要代理人。依据受托经济责任原则,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抑制政府治理主体在公共政策行为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倾向,需要依赖一种能够发挥免疫功能的经济问责机制,于是政策评估审计由此而生。依据审计署科研所研究报告,政策评估审计可以定义为“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从形式、事实、价值三个维度,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系统(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公共政策过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和公共政策的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的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审计活动”。 政策评估审计作为新型的独立审计类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防性,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政策评估审计强调事前监督,察觉未来隐患,追踪问题本源,为政府主体提供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二是广泛性,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往往会涉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领域的调整,因此政策评估审计较一般审计项目而言,其审计对象具有明显的广泛性;三是全局性,社会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博弈性和妥协性特征,其在内容安排、实施方式、出台时机等方面体现了权力机关对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综合平衡考虑,因此政策评估审计需要基于政策治理的宏观性,运用全盘思维进行反映和分析公共政策的运作流程。政策评估审计致力于服务国家治理,充分体现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本质要求,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供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有利于政策过程的透明化 政策评估审计可以提供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在审计计划阶段,政策评估审计所使用的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能够吸收接纳公众的公共政策意见,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同时,社会公众还可以利用审计举报、审计请求等方式,影响政策评估审计的范围向公众所关注的重要政策领域聚焦靠拢。 政策评估审计的结果公告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基本都是在行政以及有关部门的内部完成的,公民无法掌握真实、透彻的内部信息,因此无法保障委托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政策审计的结果公告能够改变目前这种政策信息由内部知情人士垄断的局面,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政策过程的整体运行情况,从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二)服务国家治理,有利于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政策评估审计能够通过政策选择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来服务国家治理。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审计,可以找出政策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对评估政策进行优化选择,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共政策的针对性建议,为国家治理提供合理保障。 政策评估审计能够促进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环境条件的不断更新变化和政府活动的日趋复杂,传统的政府审计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实的苛刻需求。作为一种执行反馈工具,政策评估审计运用政策实施过程中衍生的问题去反思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可以有效地使公共政策制定流程逐步走向科学化,促使政府制定出科学、民主、合理的社会公共政策。例如我国在1999年推出的助学贷款政策的演变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政策审计的反馈作用。通过政策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从最开始的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到2007年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违约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实现了国家、银行和高校学生的共赢。 (三)对政策落实执行效果进行检验,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效率化 政策评估审计可以检验政策的执行效果。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的公共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变化莫测的外部因素大大增加了政策落实状况的不确定性,这就必然要求在政策执行的全过程中对执行效果进行不间断地跟踪审计,及时判断、分析和总结,保障政策贯彻落实,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评估审计能够督促政府履行职能,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政策评估审计有利于促使政府部门关注其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设期望,是否满足了社会需求,是否促进了国家治理,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政策评估审计尤其是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的问责,还可以督促相关责任人恪尽职守、认真履职,保证政策执行效率。例如在2006年审计署开展的对全国18个省(市)收费公路的政策审计中,通过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公共政策的审计,卓有成效地明晰了交通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收费公路政策中的责任与角色,从而推动了该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公共政策评估审计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日渐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策评估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新型模式虽然获得了十足的关注,但目前在我国尚处于积极摸索的发展阶段,以下便从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概况和审计业务的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制度文件颁布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