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楚简里的疑难字,见郭店简《唐虞之道》和上博简(四)《曹沫之阵》,其文例如下: 1)身穷不困,
而弗利,躬仁矣。(郭店简《唐虞之道》简2-3)(刘钊2005:151) 2)以亡道称而
身就死(世),亦天命。(上博简(四)《曹沫之阵》简9)(马承源2004:249)关于这不字,后来不少学者做过讨论,其中以高佑仁的分析最为系统,认为此形有释从“又”从“云”之“抎”(徐在国、黄德宽1999,陈斯鹏1999,刘钊2002、2004、2005,李锐2005),释从“又”从“回”之“
”、读为“没(或“殁”)”(李零1999、2002,张桂光2001、2004,马承源2004,廖名春2005,邴尚白2005),释“及”(张光裕1999:5、102;李零2002:97),释从“又”从“勺”,读为“约”(周凤五1999:742-743;容庚2004:7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56),释从“身”从“辵”之“边”(涂宗流、刘祖信2001:40)。
从高先生的分析看,“回”的古文字形体,多为一笔书写,而
上部的所谓“回”形,则是两笔书写,一笔写法与两笔写法没有本质差别。
上部的“回”是两笔写法的代表,其他“回”则为一笔写法,古今未变。我们认为,这一笔两笔的不同,不是简单的不区别意义的、无差别的、仅体现书写风格(或写手风格)的差异,恰恰相反,这种差异,体现了它们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它们很可能是不同的字。一笔写法的从古至今,绵延不断,而两笔写法的则仅限战国楚简里的
,前后无着落,这不免让人生疑。 二、词汇文献角度的
“身穷”与“不
”相对,两短语之间有转折语气;“没”与“弗利”相对,两短语之间的转折语气用“而”字显示出来。据上下文语义,“没”前省“身”字,补上的话,则为“身没而弗利”,“身穷”与“不
”间补“而”字。这样,全句的语义表述应是: 身穷(而)不
,(身)没而不利,躬仁矣。 这里“身穷(而)不
”与“(身)没而不利”前后句构成对比关系,前句“身穷”与“不
”,又构成转折性对比关系,而后句“身没”与“不利”,按目前的理解,则不构成这种转折性对比:“身没”,即“身死”,“不利”,即“不(自)利”,意思是“身死了却不自利”,显然不成语句,“身死”与“不自利”,不能构成转折性对比关系。此段文字的主题是在讨论“利天下”与“不(自)利”的问题,“不(自)利”意思明确,这样的话,就只有从“身没”上找“不能构成转折性对比关系”的原因了。也就是说,这里把
释成“没”可能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