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布式形态学看“炒饭”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与生成

作 者:
邓盾 

作者简介:
邓盾,男,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兴趣:生成框架下的汉语词法、句法研究,以及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言资源建设,E-mail:ddeng@tsinghua.edu.cn(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分布式形态学”关于构词的理论假设和工具,探讨现代汉语里一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和生成。这类片段定义为:前一个组成成分指称某种行为动作,后一个组成成分指称与前述行为动作相关的实体,片段整体指称某类人或物,如“炒饭、学生”。本文认为这类片段是复合名词(compound noun),其两个组成成分都是没有词类的词根(root),这两个词根进行合并得到一个复合词根,复合词根再与一个零形式的名词类提供者(n)合并生成一个复合名词。上述观点不仅可以很好地描写这类片段的性质与生成,还可以解释与这类片段相关的一些事实,比如“炒饭”具有歧义的现象。文章还利用上述观点简要比较和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这类片段上的差异。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0 期

字号:

      1.研究问题与理论背景

      本文采用分布式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关于构词的理论假设和工具,探讨“炒饭、学生、触角、泳衣”这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与生成。单纯从语义来看,此类片段的前一个组成成分指称某种行为动作,后一个组成成分指称与前述行为动作相关的实体,片段整体则指称某类人或物。本文以这类片段为研究对象,探讨两个问题:这类片段是复合词还是词组?其生成过程是怎样的?在开始正式讨论之前,本节先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理论背景。

      生成语法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标准理论”“扩充的标准理论”“管约论”“最简方案”等几个理论模型的更替①。这些理论模型,一方面在语法的整体布局以及各种技术细节上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又共享一些一直未变的基本理论假设。在这些共享假设里,与本文密切相关的一条是:语法里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生成部门,一个是词库(lexicon),负责词的生成;另一个是句法,负责词组和句子的生成。词在词库里生成后,作为初始的原子单位进入句法,句法不能对词的内部组成成分进行操作。相应地,语法里有两套生成规则:词库里以语素为原子单位生成词的构词规则,句法里以词为原子单位生成词组和句子的句法规则。上述有关词的生成和句法地位的观点被称为“词汇主义”(lexicalism,Chomsky 1970)。自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理论”一直到90年代的“最简方案”,生成语法的主流模型都采纳词汇主义作为其理论构建的假设之一②。

      分布式形态学是生成语法内部与最简方案大致同时产生的一个理论模型③。与包括最简方案在内的生成语法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主流理论模型最大的不同是:分布式形态学明确反对并抛弃词汇主义关于词的生成和句法地位的假设,提出语法里只有唯一一个生成部门,即句法。句法操作的原子单位不是词,而是没有词类的词根和各种功能性范畴。以这两者为操作对象,句法通过一套规则生成词、词组、句子等各级语言单位。词和词组、句子一样,并不是句法的初始单位而是通过成分组合生成出来的单位。所有的词,包括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比如cat,以及含一个以上语素的合成词,比如railway代表的复合词和cheater代表的派生词,都是词根和功能性范畴在句法里通过句法规则生成的。

      分布式形态学坚持只有一套生成规则,简化了语法的生成系统。但是词汇主义所依据的经验证据需要得到解释,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类事实关系到词的句法地位。词汇主义认为词是句法操作的初始性原子单位,句法不能对词的内部组成成分进行操作,这一观点一般被称为“词项完整性假说”(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Lapointe 1980)。上述假说有其经验基础,比如一个复合词的内部组成成分不能受到句法成分的修饰,也不能作为指代或照应成分的先行词等。为了解释上述事实,分布式形态学引进了最简方案里的“语段”这一概念。Chomsky(2001)提出,引进外部论元的轻动词投射vP和标句词词组CP是语段,语段具有句法语义上的完整性。具体来说,语段生成后,后续的句法派生过程不能对语段内部的组成成分进行操作。分布式形态学将语段这一概念引进并加以扩展,认为词是一种语段,词在句法里生成后,也具有完整性,因此后续的句法派生过程不能针对其内部组成成分进行操作,这样就解释了词项完整性假说所依据的有关词的句法地位的事实(Marantz 2001,2007)。

      本文将采用分布式形态学关于词的生成和句法地位的理论假设,探讨“炒饭”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及生成。文章认为,现代汉语的这类片段是双音节复合名词(disyllabic compound noun),其内部组成成分是两个没有词类的词根。生成时,两个无类词根进行合并得到一个复合词根,复合词根再与一个零形式的名词类提供者(n)进行合并,生成一个复合名词。文章随后将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结构如下:第2节对研究对象进行描写和定性;第3节讨论这类片段的生成并分析相关事实;第4节简单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在这类片段上的差异;第5节总结全文。

      2.研究对象的描写与定性

      2.1 研究对象的描写

      本文考察的双音节名词性片段,前一个组成成分指称行为动作,后一个组成成分指称与行为动作相关的实体,片段整体指称某类人或物。符合上述定义所给出的语音、语类以及语义标准的实例在现代汉语里大量存在。下面从两个角度对这类片段进行简单描写。

      一个双音节片段AB,根据A与B自由与粘着的不同,逻辑上共有四种组合的可能。本文研究的双音节片段,四种逻辑组合都存在大量实例,如下所示:

      (1)a.自由+自由

      “爱人、炒饭、沉船、断桥、飞鸟、封皮、管家、拼图、跳棋、贴纸……”

      b.自由+粘着

      “唱片、剪影、拉链、卖品、睡衣、躺椅、听力、涂料、玩具、学生……”

      c.粘着+自由

      “触角、论点、燃气、视图、息肉、议会、泳道、浴缸、掌门、证词……”

      d.粘着+粘着

      “炊具、观众、积木、论据、司机、食物、泳衣、浴袍、掌柜、主席……”

      若从组成成分的词汇语义关系切入进行描写,本文研究的片段,其两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非常多样,下面是较易定性的几种语义关系类型:

      (2)a.行为动作+发出行为动作的主体

      “吃货、飞鸟、飞机、叫驴、看客、爬虫、跑车、睡狮、学生、游人……”

      b.行为动作+行为动作所施及的客体

      “读物、管家、积木、将军、食物、食品、司机、饮料、饮品、掌门……”

      c.行为动作+行为动作制作出来的结果

      “炒菜、打糕、剁椒、剪纸、卷饼、拉面、拼图、切糕、烧鸡、蒸蛋……”

      d.行为动作+进行行为动作所借助的工具

      “炊具、渡船、挂钩、砍刀、量杯、跑鞋、食器、跳绳、泳衣、蒸锅……”

      e.行为动作+行为动作发生的场所

      “产房、看台、擂台、寝室、卧室、浴缸、浴池、浴室、站台、住房……”

      除了上面列举的五类,还有很多实例,比如“跳棋”和“枕木”,其内部两个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不易界定。下文会专门对这类片段内部组成成分语义关系类型的多样性进行解释,这里就不穷举这类片段所反映出来的其他五花八门的语义关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