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简介:
王颖,高级审计师,西京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审计与公司治理;涂滨泉,西京学院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杨棁,西京学院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审计及绩效评价。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作为具有分散式账本、人工智能、智慧契约等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在政府治理、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被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应用探讨。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先后发布了多个白皮书和研究报告(表1),相关区块链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将加速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在知网以“区块链、审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7月,累计31万余篇研究成果,但多为理论上的探讨,实际应用研究的较少。区块链技术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区块链在会计、审计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自主审计、流程自动化、审核认证、资产追踪及管理、智能合约等方面,其与联网审计结合将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为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优化审计流程、改变审计判断提供了机遇,为降低财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促进实时审计和大数据审计及审计的匿名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连续性、不可篡改性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实现审计数据实时获取、处理和储存并进行实时经营风险评价和预警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区块链技术将提升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双向选择过程以及执业过程中的透明性和独立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而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则表现在外部审计业务萎缩、部分审计人员失业、道德要求增高等方面(樊斌等,2018)。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区块链技术在审计领域的理论框架研究相对丰硕,而涉及具体审计业务类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精准扶贫工作的决策、投入、过程、产出、效益五个方面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区块链这一新技术应用到精准扶贫审计工作中去,并试图解决传统精准扶贫审计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精准扶贫审计现状及问题

      (一)扶贫工作现状与资金投入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经历了体制改革、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实现全面小康四个阶段,相应的扶贫工作模式也经历了农村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四个阶段,如表2所示。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扶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进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2020年将如期达成扶贫目标,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然而,在2020年后相对贫困及多维度贫困将继续存在,扶贫工作仍将继续开展。

      据民政部资料,2019年11月,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2.8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60.7万人,合计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高达4333.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10%(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40005万人)。以2019年1~3季度为例,最低生活保障项目民政部门就支出了1800余亿元,如表3所示。参照2018年第四季度数据(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投入金额600.6亿元),2019年财政总投入将超过2500亿元。

      (二)精准扶贫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精准扶贫”投入了数千亿元专项资金,能否合法有效地使用资金成为精准扶贫工程成败的关键。然而,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中,扶贫项目重复申报、资金虚领冒领、资金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低、工程项目偷工减料等问题频频爆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个别人员利用职务或工作便利,非法侵占、贪污扶贫资金,“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目标的达成。从国家治理层面的要求而言,“资金流向哪里,监管就要到哪里”,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为顺应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精准扶贫审计应运而生。

      

      当前,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审计发现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分配不合理;二是监管不到位;三是使用效率低;四是扶贫效果差。究其缘由,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部分地方扶贫工作主管部门“重资金争取、轻产业规划”,不遵从国家关于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缺乏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审计等成为主因。此外,还存在精准扶贫评估机制不健全,扶贫项目立项预审机制缺乏,扶贫项目缺乏过程监督,项目完成后的评估激励机制不健全及信息不健全、不对称、不共享等造成了扶贫建档信息失真,“精准”瞄准机制出现偏差,资源分散的结果。这些引发了精准扶贫“不精准”的现状,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现扶贫后“返贫”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现有相关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强精准扶贫权责划分,落实审计定责标准;二是构建以“审计报告报送、政策执行评价、审计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问责流程;三是以“规范制度、夯实制度、厘清责任、敢于亮剑”为核心的问责效率提升路径;四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动态监测、第三方评估、绩效评估法制化的绩效评估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