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钱到银两:两宋金元纸币的价值基准及其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文成,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34)。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北宋淳化年间发明交子之后,纸币逐步发展成为两宋金元时期广为行用的重要货币。从纸币与金属货币的相互关系看,北宋交子、元朝至元钞分别是铁钱和银两的价值符号;铁钱与银两是交子和至元钞的价值基准。铁钱与交子、银两与至元钞,通过信用关系结成了由“价值基准—信用关系—价值符号”组成的货币体系。从北宋交子到元朝宝钞,纸币的价值基准完成了从铁钱向银两的转换。纸币价值基准的转换,是晚唐以降货币符号化与白银货币化相互交织,铁钱、铜钱、银两、丝绢及其价值符号相互影响,此进彼退,优化配置货币资源的结果。它奠定了元明时期纸币发展由盛转衰的基本方向,标志着货币标准白银化的完成,中国货币体系由铜钱时代进入了银两时代。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发行使用纸币——交子为起点,两宋金元先后以交子、钱引、会子、交钞之名,成功发行使用多种纸币。元朝平宋后,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统一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纸币成为通行元朝全境最重要的货币。从北宋首创交子到元朝通行至元钞,纸币从无到有,前后相继,走过了近300年持续发展的历史。对此,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①值得注意的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相互关系问题,对准确判断纸币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高聪明对交子以铁钱为“基准”并在发行之初可兑换、纸币贬值是由于发行量增加后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降低的阐述,②汪圣铎关于两宋纸币以铸币(铁钱、铜钱)为面额且能够代铸币使用、其购买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纸币与铸币的比价的观点,③李幹、刘森等对蒙元以金银为本位货币④或作为纸币发行的“本金”⑤的探究等,深化了金属货币与纸币相互关系的研究。但不无遗憾的是,现有研究缺乏对两宋金元纸币与金属货币关系的整体关照,尚未对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做出贯通性的阐释。⑥在学术界已有成果基础上,聚焦纸币与金属货币之间的相互关系,沿着两宋金元纸币发生、发展的时间序列,系统梳理北宋纸币以铁钱为“基准”、元朝纸币以金银为“本金”的内在逻辑及其演进进程,对进一步把握宋元纸币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演变趋势,深化和拓展古代纸币史、货币史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比分析铁钱与交子、银两与宝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与纸币价值相联系的金属货币如何、为何从铁钱变成了银两,及其所反映的货币流通格局的演进等问题,作一初步梳理和分析探讨。

       一、铁钱与银两:北宋交子与元朝至元钞的价值基准

       北宋淳化年间,川蜀地区由于铁钱的单位价值低,不便于大额交易的矛盾激化,人们以由来已久的“质剂之法”为基础,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天圣元年(1023)宋廷设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交子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和铁钱相权而一同流通”。⑦

       细绎交子与铁钱的关系我们看到:交子作为全新的信用货币,其自身几乎没有价值,但却能够成功发行并按1贯—10贯的面额流通,其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交子通过信用关系与铁钱相联系,其价值基础与依据是铁钱。川蜀民间创制交子,“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宋廷官方发行交子,同样须“候有人户将到见钱,不拘大小铁钱,依例准折交纳,置库收锁”完毕,方才将交子“据合同字号给付人户,取便行使”。⑧离开铁钱,交子的价值将无据可凭。相应地,交子的价值标准与铁钱一致,其面额采用铁钱“千文为贯”的货币单位,以“贯文”计算价值。交子务建立后,还逐步形成了“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⑨的信用制度,以维护纸币价值,维持正常流通。宋人甚至认为:“祖宗朝立法,约四川所有见钱,对数印造钱引(交子),使轻重相权。”⑩

       与交子相比,近300年后元朝发行的至元钞当然也是信用纸币。但至元钞与铁钱无关,其成功发行并能在发行之初按面值流通的关键,是纸币的价值通过信用关系与金银特别是银两相联系。至元钞以白银的重量单位“锭”以及“两、钱、分、厘”计量和等分价值。其钞面上虽然继续印有“贯文”单位,但出钞时不接收铜铁钱,回收至元钞也无钱可兑。钞面上所印“贯文”,按照“每一贯同钞一两、每两贯同白银一两”(11)的官定比价,与银两的价值相联系。最小面额的宝钞,恰好与白银的最小重量单位1厘等值。因此,元廷颁布钞法,明确规定:“随路设立官库,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私相买卖并行禁断。每花银一两,入库官价至元宝钞二贯,出库二贯五分,白银各依上买卖。课银一定,官价宝钞二定,发卖宝钞一百二贯五百文。”(12)接收人户“花银”“白银”入库,付给宝钞;收兑人户持有的宝钞,“出卖”官铸“课银”。

       至元钞发行后,元廷切实将钞法的规定付诸实施,将“外路里入来的金银”、官府“见在”以及大都“关拨”的银两,作为“至元钞本”,贮于平准行用库,(13)专门用于“平准钞法”。(14)至元钞发行之初,见于记载的平准行用库、行用库设于大都、腹里、外路143个“紧关去处”。其中,兼具收兑银两和倒换昏钞功能的平准行用库计65处。(15)“银钞相权”的货币流通格局在元朝辖区全面确立。

       以上情况表明,北宋交子、元朝至元钞的成功发行虽然前后相距近300年,但二者均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从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关系来看,交子和至元钞分别代表着一定量的铁钱或银两,是铁钱和银两的价值符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16)而反过来,从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关系来看,铁钱和银两对成功发行和使用交子、至元钞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意义。两种金属货币,不仅是设定交子与至元钞币值的依据,而且决定着两种纸币发行时的币值。收纳铁钱“便给交子”、收兑金银“发卖宝钞”的发行方式更清楚地表明:发行交子和至元钞,实质上是两种金属货币入库之时,其货币价值被投射、转移到了交子和宝钞上。人户留下了铁钱和银两,但以交子或至元钞为载体,取回了铁钱和银两的价值,带走了等值的纸币。两种纸币不仅由此获得了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能力,而且人户所取得的纸币的价值量,分别以入纳的铁钱和“卖出”的金银量为准。也就是说,相对于纸币这种价值符号而言,金属货币则可称为纸币的价值基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