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7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0)03-0045-17 DOI:10.13946/j.cnki.jcqis.2020.03.005 引用格式:李捷,李文慧.“港独”的极化机制与过程研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3):45-61. 一、“港独”极化问题的提出 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的分离主义(“港独”)从无到有、愈演愈烈。特别是自2019年6月以来,其借由“反送中”公然走向台前并肆虐至今。在对香港此起彼伏的乱象错愕乃至愤怒的同时,我们需要从理论角度梳理“港独”产生与发展的动态机理。这涉及对香港在政治与社会变迁过程中结构性矛盾的总结,也涉及香港人对国家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偏移,还包括对“港独”势力进行认同政治建构及其极端化行为的解释。以动态方法观察和研究香港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分析“港独”势力对香港社会的暴力劫持以及研判香港的政治走向,对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及国家安全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而言,“港独”思潮及活动的产生与发展除了体现分裂主义的一般规律外,在理论维度中还兼具认同政治、民粹主义、社会运动、极端主义、“颜色革命”等各种色彩。在上述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中,学界已经对香港社会及政治问题作出有益探索。如在香港政治研究中,学界对国家认同与本土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对香港社会运动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研究。本土认同与社会运动互为激励关系。一方面,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集体认同感是连接个体、集体行动的组织载体和文化体系的社会建构物;另一方面,运动本身也对身份认同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1]。如果将“港独”视作实质性的政治行动乃至“颜色革命”,那么它的政治动员是嵌入社会运动之中的。其机制包括社会分歧与对抗轴线的确立、针对民众展开集体意识的建构与强化、运动的持续组织化过程。“港独”体现出明显的民粹路径:建构“人民”,定位“人民”的敌人,进而确立“人民”对“其他人”的二元世界观,构成民粹主义的内在规定性。这既是民粹主义话语政治的逻辑基础,也是民粹主义反抗性的内在根源[2]。结合认同政治、民粹主义的相关理论,“港独”中社会认同的建构、动员策略明显基于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基础。 香港本土主义势力以“自我”和“他者”为范畴,进行放大自我同质性与他者异质性的社会建构。一方面,诉诸社会认同建构以论证和增强自我的同质性。随着香港与内地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香港本土主义引以为傲的经济优越感不复存在,他们对两地政治制度及其背后价值理念差异的强调和放大就成为自然选择。在这个层面上,香港本土主义开始强调自我“价值本土”①的同质性。另一方面,通过妖魔化内地,排斥一切和内地密切相关的事物,在形塑自我身份认同的同时彰显对异质的排他性。这种排他在政治上涉及对国家主体实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污名化、对中央治理权威的刻板偏见,在价值观上全面向西方靠拢,在文化及社会关系中“去中国化”。这种极端本土派的他者异质性建构常常始于情绪的调动,即故意选择最煽情、极端和侮辱的词句来凸显自身的政治倾向,以“勇武抗争”为行动指南并诉诸激烈的排他主义行径。 以二元价值观为基础,“港独”所建构的“自我”与“他者”从根本上存在一种对抗关系。这种二元对抗体现在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的对抗指香港本土主义者对特区政府的对抗。横向维度的对抗指本土主义者对内地同胞的对抗。两个维度的对抗最终都指向主权、治权的归属——国家。国家(中央政府)成为“港独”实施政治动员所确立的政治对抗轴线。但是,仅以上述二元价值观和横纵向对抗关系解读“港独”思潮和行径是不够的。“港独”并非天然形成,它不同于一般认同政治以种族、族群或宗教等身份特征为载体,而根源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特性及变迁,同时具有深刻建构性。香港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香港-中国人”身份认同,其中香港人的身份与文化或族群意义上的中国人身份之间存在张力,这种身份认同在社会中构建出一种对趋同与保留独特性之间的“极化态度”[3]。同时,“港独”不同于以单一性议题为主的民粹主义——围绕着某一个不能被体制所满足的要求来动员人民。从当前“港独”的行为特征来看,它已远远超越“要求”的范畴,即“不再在向当权者要求某事物的层次上运作,它想要摧毁他们”[4]。 简言之,“港独”在某种程度上已将内部同质性与外部异质性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建构推进到极化的程度。这种极化首先表现为以极端本土主义为一端,以国家/中央政府/内地为另一端,体现出强烈的反民族、反国家性质。这种极化同时造成香港社会的内部撕裂。撕裂性均源于内部不同团体对外在“他者”态度的差异,内部撕裂是外部亲“他者”与反“他者”区隔的延续。“港独”议题导致香港社会极化的核心在于分裂与统一的问题,是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的极化。更严峻的是,这种认知层面的极化同时推动“港独”内部的极端化。从非法“占中”到“旺角骚乱”,再到“修例风波”持续至今的动乱,它正在以异常暴力和极端的颠覆方式体现出来。所以,对“港独”的研究需要在范式层面进行突破,立足于国家统一与安全的角度来看待香港的政治社会变迁。本文在综合认同政治、民粹主义和社会运动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以极化理论分析“港独”对立型认知建构和极端化路径,以期对其内在机理和深层威胁作出梳理和评估。 二、极化机制的相关理论 极化理论源自社会心理学,随后扩展到社会运动理论并在政治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内外群体之间的对立和行为倾向的极端化是极化机制在认知与行为方面的两个显著特征。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