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的批判之维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剑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继承康德美学中的人类学路线,系统论述了通过审美和艺术实现人性教育的思想,因而成为现代审美主义的源头。席勒在书简中提出审美国家观念,用以支撑人性和谐及人与人之间团结的理想。审美国家观念受温克尔曼的希腊世界观激发,在魏玛审美人文主义者圈子里孕育产生,它试图假道美学来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从此形成一种特殊的现代思想传统。席勒的论证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基于人性论立场的现代性批判,二是关于现代心性的哲学人类学学说,三是审美与自由关系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把自由问题从主体内部扩展到主体之间,进而提出一个审美乌托邦构想。当代西方思想史界围绕审美国家有过各种争论,对这些批评意见进行辨析,有助于重新认识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当代西方思想史界,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时常被人论及。在这部书简里,席勒提出审美国家观念,用以支撑人性和谐与人类团结的理想。这是一个迄今仍有争议的话题。例如,德曼和伍德曼西(Martha Woodmansee)等人指责席勒的“审美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为20世纪德国法西斯主义奠定了基础,或者说它假借美学提出了一个总体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或者说它促进了一种逃避政治的审美意识形态,使德国知识界对现实政治世界中的危险信号视而不见①。伊格尔顿认为,席勒的思想提供了某种新的资产阶级领导权理论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激烈地反对这个新兴社会秩序所造成的精神荒芜②。哈贝马斯说,“席勒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国家’里付诸实现”③。这些议论都基于论者自己的立场和问题。本文试图厘清审美国家观念的由来、意图及论证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多重解释的可能性与限度。

       一、论题由来及性质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是一部政治学文献④,这毫无疑义,问题在于它提出的是何种政治理论。第二封信开头写道:“当今,道德世界的事务有着更切身的利害关系,时代的状况迫切地要求哲学精神探讨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即研究如何建立真正的政治自由。”⑤把自由政治制度叫做“艺术作品”并非隐喻。所谓“艺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传统的概念,即技艺。康德也说过,人的两项发明可视为最困难的——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⑥。席勒试图将二者置于同一论题之下去处理。二是晚近的用法,指美的艺术。在此,他选择了一条僻径,“为审美世界寻找一部法典”。席勒替自己的选择所做的辩护沿袭康德美学中的人类学路线⑦。稍微不同的是,书简的写作适逢法国革命血雨腥风之际,普遍的幻灭感让他相信:“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⑧查特里指出,席勒的思想从属于主导法国革命一代的本体与政治自由问题的大脉络,而他羞于谈论具体社会政治问题是魏玛审美人文主义的通例。席勒的审美国家观念受温克尔曼的希腊世界观激发,在以维兰德、赫尔德和歌德为首的魏玛审美人文主义者圈子里孕育产生。查特里将此观念的生成概括为三步:基本形态(温克尔曼的雅典)、准审美社群(歌德的魏玛)以及席勒的审美国家论⑨。这一思想史线索对理解审美国家的概念意义和理论性质十分重要。

       “审美国家”(sthetische Staat)一词出现在书简末尾,即第二十七封信的后半部分,同义语有:“审美假象王国”(Reich des sthetischen Scheins)、“游戏和假象王国”(Reich des Spiels und des Scheins)、“美的假象王国”(Reich des schnen Scheins)、“美的假象国家”(Staat des schnen Scheins),此外,还有“美的王国”(Reich der Schnheit,第二十三、二十六封信)。从这类用法看,席勒无意在国家(Staat)和王国(Reich)之间做出区分。与“审美国家”或“游戏和假象王国”并举的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法权动力国家”(dynamische Staat der Rechte)或“力的王国”(Reich der Krfte),另一个是“义务伦理国家”(ethische Staat der Pflichten)或“法则王国”(Reich der Gesetze),分别对应于第三封信里提到的“自然国家”(Naturrstaat)和“德治国家”(sittlicher Staat)⑩。拜泽尔(Frederick C.Beiser)对几组概念作过分析。“他(按:指席勒)把自然国家描述成一个法权国家,因为人人都要求追求自己利益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凭借法律通过惩罚违法者来行使的。席勒称此国家为‘动力的’,因为它关乎自然力。自然力有两种:驱使个人相互联系的需要和用于执法的强制。动力国家只涉及个人的外在行动,不涉及其动机或性格。”伦理国家大体就是康德所谓“目的王国”。按《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界定,目的王国“指的是不同的理性存在者通过共同的法则形成的系统联合”。目的王国有两条根本原则。其一是定言命令的第二个公式: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应当被始终当作目的而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对待。其二是定言命令的第三个公式,即自律的原则: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应当依照可以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行动。自律的本义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在目的王国里,人人都是立法者,也是臣民。“动力国家的统治原则是力,伦理国家的统治原则是道德法则,而审美国家的统治原则是趣味。”(11)以上分析颇为简洁,但忽略了康德赋予目的王国的神学意义,而席勒的思考正是从扬弃康德的道德目的论开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