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力量

作 者:
王确 

作者简介:
王确,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美学的汉字命名主要是在中日之间的跨际交流和互动中展开的,它是中国美学起源的先声;涉及美学的汉籍在19世纪70年代便传到了日本,参与了日本早期的美学发生过程;美学的多种汉字命名或在事实联系中推动着中日现代美学史的发生,或在分置的空间关系中成为中日现代美学效果史的实际能量;日本知识界借助汉字来为美学命名,源于某种传统的惯性和实现现代知识本土化的需要;而中国在译介美学的过程中发挥汉字本身的潜力,意味着在努力守望并重建民族自尊,汉字文化所确认的民族身份恰是当时国人时代进取心的一种根基。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命名总是包含着某种特定文化的暗示,用一种文字来命名美学,势必会体现着此种文字所携带的文化传统积淀或命名主体的自我建构。

       中国现代美学是以向中国古代美学挥手告别的姿态启程的。美学并不是古已有之,它是在世界现代性展开中发生和流传开来的。美学发生在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并非偶然,因为它是筑基于现代科学理性和人性本体之上的一种现代学术。美学在近一个半世纪前走进东亚,被中国人初识。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东西汇流的语境下,诞生在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生儿。

       19世纪末,作为中国现代美学起源史的美学汉字命名,在中日两国思想文化界的交流互动中展开。明治初年有西周给“美学”所做的多种汉字命名,明治14年(1881)东京大学开设“审美学”(美学)课程,建立了美学学科①。明治16-17年(1883-1884)按文部省总体译介西方知识的计划,中江笃介(兆民)翻译出版了《维氏美学》②。在中国同一时期,花之安有2部明确介绍有关美学的著作在广州出版,颜永京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海文的《心灵学》,其中有不少笔墨在美学的视野下讨论了美的问题。20世纪初,《吴汝纶日记》谈到了西方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特别是吴汝纶的《东游丛录》《江南制造局所刻书》、王国维的《奏定经学科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学的初识和认识的深化过程。

       一 从西周到中江兆民的“美学”汉字命名

       美学的汉字命名是在汉字文化圈各国尤其是中日学者、思想家交流中实现的。日本在西方美学传入东亚的时代,汉学相当发达,中日对西方的许多现代知识和学科的称呼都用汉字词汇来表示。

       最早把西学的美学介绍到日本的是明治维新前后的思想家西周(にしあまね)。他在庆应年间写作了《百一新论》一文,③介绍了许多西方学科,说道:“造化史是关于金石、草木和人兽三个领域的论述,……在人兽的这部分里,又有被译作人性学的人类学,其中从比较解剖学到生理学、性理学、人种学、神理学、善美学,及其历史等学术分类。”④这里的“善美学”据其边上的外来语(エスゼチツク)可断定指美学。在《百一新论》中,西周尚未来得及对他的“善美学”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从他后来对美学的阐释和介绍看,当时了解美学的并非唯有西周,还有如津田真道等同去荷兰留学的人,⑤但热衷于传播美学的人却是西周。这可以从此后他演讲中两次涉及美学话题便能证明。

       明治三、四年,西周开始广泛涉猎西方各种现代知识,并在自家办起称为“育英舍”的“学塾”讲授新学,《百学连环》是育英舍讲义整理后的文稿,其中有一个部分的题目是“佳趣论”,在边上还写着Aesthetics,不必说,这个所谓的“佳趣论”也是指美学。他具体解释说,Aesthetics古时称其为“学之卓美”(Science of Beauty),这是因为有知、行、思,与它们分别对应的智、意、感,与三者对应的价值真、善、美,它们分别形成的知识是致知学、名教、佳趣论。佳趣(美)表现为外形的完善。作为佳趣论之趣意是它所具有的异同交错,杂多又统一的特点。⑥西周对美学有了一个大体而确定的认识。西周对美学的关切和贡献并非到此为止,他在用“佳趣论”来阐释美学之后,又对美学提出了新的汉字命名:美妙学说。

       从西周的人生和他所留下的文本能够看出,他在《美妙学说》中对美学的阐释大概就是其谈论美学的“终章”,大体上收纳着西周对美学的全部自觉认识,同时包含着明治初期诸位思想家(如“明六社”成员们)集体理解的结晶。

       西周最初将Aesthetics命名为“善美学”,虽未做任何解释,但从他所处的中西学术背景和汉字的构词规则看,“善”就是“美”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善”字在日语里与汉语的词义几乎一致,而且善美同一的概念不仅在西方的古希腊哲学中如此,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也是善美关系的一种理解。纵观西周在引进西方美学时的各种说法,“善美学”关切了善,“佳趣论”突出了“趣”(同中有异,异中有同)⑦,“美妙学说”是他对美学整个认识过程的总结。西周告诉人们,人性本身有道德成分,会区分善恶,从道德中会生成正义感,从而会因正义与非正义形成制约自我的法律原则。除了此二种人性元素之外,就是人对美丑的辨别,这就是“美妙”的元素。对道德、法律和美妙之关系的论述,便形成了美妙学。美妙学是通过洞察和概括“美术”(艺术)原理而形成的,事物的美丽在人内心的显现是凭借想象力来实现的。美妙现象关乎内部与外部,外部是通过人的“耳目鼻口觉”来把握的,内部是指人的情感及其体验。⑧

       无论是面对鲍姆加登使用的拉丁文Aesthetica(感性学),黑格尔使用的德语esthetik,还是英文中的Aesthetics,人们几乎都译作“美学”,这意味着“美学”真正成为这一现代知识的最终命名。那么,这个汉字译法是谁最早使用的呢?

       日本著名美学家,东京大学教授今道友信在他的《东洋美学》中,开宗明义地说:

       众所周知,“美学”这个词,是在西洋文化输入之时,通过翻译新造出的一个术语。起初,西周试图用善美学和美妙学来翻译,自明治初年,中江兆民用汉字把维龙的Esthétique日译为《维氏美学》始,中国,韩国都在使用这个术语。从而,美学作为一门学问,就语言而言,在东洋或者汉字文化圈是前所未有的。⑨

       凡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文本,都重复这种说法,如日本著名美学史和美术史家神林恒道说:

       “美学”这一学科的日语名称,是明治16年到17年文部省编辑局出版的中江笃介(兆民)翻译的《维氏美学》中开始出现的。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