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论争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利生,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坚,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2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反革命”以“anti-revolution”和“counter revolution”两种表述出现在中国报刊中。进入20年代,“反革命”一词的使用愈发普遍,围绕“何为反革命”这一主题,社会各界展开了一场“反革命”话语的论争。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论争因焦点转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国共合作破裂前,“反革命”话语的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定义“反革命”,以是否“反帝”作为区分“革命”与“反革命”的基本标准;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双方互斥对方为“反革命”,“反革命”的主要客体由之前的“帝国主义”转为政党及其所遵循的“主义”。“反革命”话语论争的主体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反革命”遂成非黑即白的话语,用于对异己者进行道德谴责和政治审判。“反革命”话语论争,实质是争夺受众的认同,以获得“革命”的合法性、主导权。国民革命力量的复杂性、斗争的艰巨性,使“革命”有可能转化成为“反革命”。无论如何,主观定性“反革命”并不能改变其客观指向,历史最终对何为“反革命”作出了结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2;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0)06-0156-13

      审视近代中国政治辞典,可能没有什么词比“革命”和“反革命”更有分量。“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话语形态,脱胎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革命”意义和近代西方思想及西方“革命”概念;作为“革命”对立面的“反革命”,无论是政治意义上,还是学术意义上,都是不可忽视的话语。本文以“反革命”话语为研究对象,力图呈现20世纪20年代“反革命”话语的论争及演变,并以此观察其时的中国政治舞台①。

      一、“反革命”话语的出场

      革命“Revolu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revolvere,原指天体周而复始的时空运动。十六世纪后,“叛乱”和“革命”的界限被模糊,revolution衍生出政治含义,以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典型,具有和平渐进和激烈颠覆两层含义②。

      “革命”作为中国的一个政治话语,最早出现在《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③这里的“革命”指的是改朝换代。然改朝换代的方式有暴力斗争与和平禅让之别,自古只强调汤武革命,不称尧舜革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革命”更加强调通过暴力推翻政权,而非和平禅让。因受社会现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革命”多指暴力推翻政权之意。辛亥革命后,革命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政治舞台的主旋律,形成了近代中国革命观,由此中国迎来了相当长时期的暴力正当性和斗争哲学的主宰。有论者指出,“革命被建构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和使命实践的正当性。任何对革命的犹疑、迟疑、质疑和怀疑的态度,都有可能被戴上一顶‘假革命’、‘非革命’、‘不革命’乃至‘反革命’的帽子”④。

      受欧洲及俄国革命影响,“反革命”一词最初以“anti-revolution”和“counter revolution”两种表述在中国应用,出现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如《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和《大陆报》(The China Press)。1910年5月24日,《字林西报》刊登5月1日发生在巴黎被称为“反革命”事件的评论,标题为“ANTI-REVOLUTIONARY PREMIER”。该报道称,巴黎总工会宣布5月1日将在巴黎举行工人大会,并进行示威游行;但巴黎市政府予以反对,导致工人的示威游行被取消。在这则新闻报道中,巴黎政府的这一行为被称为“anti-revolution”⑤。1912年5月5日,《大陆报》的社论使用“counter revolution movement”的表述对发生在广东的政治事件进行报道,大意为:发生在广东的反革命运动是被允许的,因为它能够给北京政府制造出共同的国内政敌,从而有助于加强官员内部的团结⑥。这里的“北京政府”,指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后建立的政府;广东的反革命运动,则为广东光复后以王和顺等人为首领的民军叛乱⑦。

      俄国革命爆发后,《字林西报》、《大陆报》以及《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等外文报刊纷纷使用“Anti-Revolution”、“Counter-Revolution”等词对反对俄国革命运动的事件进行报道。1917年9月4日,《字林西报》以“ANTI-REVOLUTION PLOT”为标题,报道了俄国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发生的企图复辟帝制的“反革命”阴谋⑧;四天后,在《大陆报》上刊出俄国“反革命”阴谋的进一步报道:除了被捕的大公之外,前沙皇的随从和某些君主主义者也参与了“反革命”的阴谋,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基辅、敖德萨甚至西伯利亚都发现了大量证据⑨。1918年6月1日,《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以“CONTER-REVOLUTION IN RUSSIA”为题,报道了十月革命俄国内战的状况,称当时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存在剧烈的“反革命”运动,白军将领杜托夫带领军队正在与布尔什维克党人交战,这次运动后来被称为“杜托夫叛乱”⑩。从上述关于俄国革命的报道可以看出,“反革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反革命”在俄国内战之前特指反对俄国共和国政权、破坏革命行动及企图复辟帝制的个人和政治活动,俄国内战时“反革命”用于指代与红军相敌对的白军反叛势力。

      据查阅有关资料,中文报刊最早使用“反革命”一词,是1918年8月9日出版的《时报》。其时,《时报》刊登了一则新闻称:“柏林宣布彼得格勒电称加罗斯拉夫一役,过激党获胜,反革命党渡伏尔加河逃亡时,溺毙者五千人……”(11)这里的“过激党”指的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反革命政党”为俄国社会革命党。

      五四运动后,“反革命”一词的使用日渐频繁。《民国日报》、《四民报》、《国际公报》等均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了“反革命”字眼。例如:“莫斯科反革命成功讯”,“西俄发现反革命运动”,“德国反革命党领袖之被逮”,“希腊反革命运动失败”。《民国日报》“莫斯科反革命成功讯”称俄国发生了反革命运动,特罗斯基被杀,列宁出亡,新政府已成立,由白鲁细洛夫将军主持一切(12);《四民报》“西俄发现反革命运动”报道了防止反革命运动委员会向莫斯科中央苏维埃报告,称在彼得格勒发现反革命机关,这群反革命团体为旧党分子,企图利用新颁布的物产税制鼓动农民,密谋实行复辟,组织有产阶级制专政政府(13);“德国反革命党领袖之被逮”报道了1920年反革命著名领袖加浦博士由瑞士返国时被捕,将送高等法庭审讯(14);《国际公报》“希腊反革命运动失败”报道了希腊反革命运动的形势,卜拉斯德拉少将发表宣言称,希腊反革命运动已无翻盘希望,将被快速肃清(15),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