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词“尝”的多功能性看上古汉语的经历体与过去时

作 者:

作者简介:
焦一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师资博士后(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上古汉语时间副词“尝”可表达“典型的经历体”‘泛化的经历体”“过去时”三种时体意义。“尝”表达经历体的功能与表达过去时的功能之间存在演化关系,且后者相对弱势。“尝”的多功能性体现出上古汉语经历体与过去时之间的关联,在肯定“弱时强体”观点的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时范畴在上古汉语中的地位,以促进上古汉语时体系统的建构与完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尝”本为动词,《说文解字》释“尝”为“口味之也”,段玉裁注曰“引伸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为未尝”。①上古汉语中,“尝”已演化出时间副词用法,学界关于其功能的看法主要有三:(一)“尝”表达经历体意义,如王继红、陈前瑞(2014)、②魏培泉(2015);③(二)“尝”表达过去时意义,如伍和忠(2008)、④Meisterernst(2015);⑤(三)“尝”兼表过去时和经历体意义,如郑路(2008)、⑥刘道锋(2009)。⑦可见,副词“尝”的功能仍有探索空间。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要明确“经历体”与“过去时”的涵义。

      陈前瑞(2016)在前人基础上将完成体用法归纳为结果性用法、经历性用法、持续性用法、先时性用法、新情况用法五种。⑧经历体作为完成体的下位概念,具备完成体的基本特征,即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并与参照时间的情状相关,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特点:经历体的句子主语通常“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被赋予一些特性或者知识”,⑨这些特性或知识影响着动作行为发出者在参照时间上的判断与选择;经历体涉及的参照时间或与说话时间重合,或早于说话时间;经历体通常表现出“非连续性”“可重复性”“特殊性”三个显著特征(王继红、陈前瑞,2014)。相比之下,过去时主要用于叙述说话时间之前的事件序列,不体现不同时间的情状间的关联,也不具备经历体的三个特征。⑩

      可见,经历体与过去时虽各有特点,但所指示的时间范围都在说话时间之前,这便导致二者间的界限在某些语境中变得模糊,因而对副词“尝”的功能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鉴于此,有必要对“尝”在上古汉语中的时体功能进行更细致的刻画。本文认为:首先,副词“尝”在上古汉语中主要用于表达经历体,但其经历体用法呈现出“典型”和“泛化”两个层次;其次,“尝”在上古汉语中可用于表达过去时,只是比较罕见;再次,“经历体”与“过去时”之间存在历时演化关系,不能简单认为副词“尝”同时兼具两种功能。下文将从副词“尝”的多功能性人手,说明上古汉语经历体与过去时的特点及关联。

      一、副词“尝”的经历体用法

      在本文语料范围内,(11)‘‘尝”作时间副词共443例,单独使用共244例。(12)其中,有133例完全符合经历体用法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典型的经历体用法”;还有97例介于经历体与过去时两种理解之间,但更接近经历体,我们称之为“泛化的经历体用法”;过去时用法相对较少,仅14例。本节先讨论经历体用法。

      (一)典型的经历体用法。郑路(2008)指出副词“尝”在语段中通常出现在前部或中部,从而“为其后的语段提供一种证据或支持”。王继红、陈前瑞(2014)也认为“尝”表经历体多用于话语开头,其功能是“引入一个过去不确定的事件,或进一步展开论述,或与后文的当前情况形成对比”。可见,“尝”表达典型的经历体意义时在语篇分布上倾向于前置,且其功能辖域只限于非后置小句,以便与后置小句形成对照。

      “尝”表经历体有时没有任何形式上的线索,只能依靠语义和语境判断。如:

      (1)少弃捐在外,,不习于诵。(战国策·秦策五)(2)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史记·项羽本纪)

      例(1)出自秦国公子异人的话,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重合,“尝”只作用于“无师傅所教学”,以说明自己在说话时间“不习于诵”的原因是“少弃捐在外”时没有受过老师的教导。同理,例(2)中的“尝”只修饰“一日行千里”,说明了“不忍杀之,以赐公”的原因。

      有时句中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汇或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尝”所在小句与其后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过去经历对参照时间情状的影响。如:

      

      例(3)出自子重之语,说话时间与参照时间重合。其中,表推论的“必”说明后一小句的内容是由前一小句推理而来,即“夫子尝与吾言于楚”这一过去经历导致子重在说话时间得出“必是故也”的结论,体现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类似地,例(4)通过表因果关系的“故”体现出“又献此”的原因是“尝献马于季孙,不入于上乘”,且“又”说明“献马”的行为在说话时间再次发生,体现出经历体的非连续性与可重复性。例(5)(6)出自对话内容,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重合,句中用于指示说话时间的“今”凸显了现在与过去的对立以及过去经历对当前情状的影响,如例(5)中,认为临武君现在“不可为拒秦之将”,是由于他以前“尝为亲孽”。例(7)(8)同样出自对话内容,前者通过反问句“敢不尽心乎”凸显了“吾尝同寮”与“尽心”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则通过前后对举的形式将“尝”与“未”相对,由于“未”常表示对完成体的否定(蒲立本,1995(13)),故此处“尝”应表示经历体意义,即“闻之”是过去已完成的经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