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汤溪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志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E-mail:caozy@blcu.edu.cn。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吴语汤溪方言韵母系统演变剧烈,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已全部彻底丢失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也无鼻化韵,成为一种“无辅尾”的韵母系统。本文整理分析汤溪话韵母的古今演变规律,认为低元音是导致鼻尾消失的动因,咸山宕江四摄和梗摄二等的鼻尾先丢失,深臻曾梗除二等外通五摄后丢失。相应的阳声韵与入声韵之间有严格的“同变”关系。辅音韵尾消失以后,主要依靠韵母系统内部的调整、细分和多样化来增强语音的区别度。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总体上看,汉语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辅音韵尾处在一个合并、弱化和消失的过程当中。古入声韵全部丢失塞音韵尾是官话等方言里的普遍现象,古阳声韵部分丢失鼻音韵尾的现象也很常见。但古阳声韵全部丢失鼻音韵尾的现象很少见,至于古阳声韵和入声韵两大类韵母的辅音韵尾全都丢失,则极为罕见。汤溪话口语单字音已丢失所有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甚至连鼻音韵尾的残迹——鼻化都没有,变成了一种“无辅尾韵母”,或者说“纯元音韵母”,所有音节成为“辅音+元音”结构。这为我们研究汉语的韵母系统及其演变乃至语言的音节结构类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例。

      为叙述方便,下文把鼻音韵尾称为“鼻尾”,把塞音韵尾称为“塞尾”,把鼻尾和塞尾两类辅音韵尾合称为“辅尾”。本文所说的丢失鼻尾是指从鼻尾韵变成纯元音韵母的现象,中间可能会经过鼻化的阶段。

      1.汤溪话的韵母系统

      汤溪位于浙江省中部偏西。明成化七年(1471年)析婺州府的金华和兰溪、衢州府的龙游、处州府的遂昌三府四县交界地置汤溪县,1958年撤县并入金华县,今属金华市婺城区。汤溪话属于吴语金衢片。汤溪话内部差异很大,尤其是在韵母方面。笔者老家位于汤溪镇岩下村(位于旧汤溪县城汤溪镇南5公里),本文中“汤溪话”“汤溪方言”指岩下村方言,非岩下方言均随文指明。汤溪话语音的基本情况可参看曹志耘等(2016)。

      汤溪话单字音共有55个韵母,见下页表1。小字1、2表示又读,其中“1”比“2”更常用或更口语化,“文”表示文读。

      表1框线内的37个韵母是最基本的韵母。其右侧的8个撮口呼韵母均为相应齐齿呼韵母中部分字(多为普通话撮口呼或合口呼字)的又读专用韵,是在普通话和当地强势方言影响下新产生的。下面5行的10个韵母中,4韵基本上是文读专用韵,6韵基本上是象声词和感叹词专用韵。

      除了单字韵以外,汤溪话还有一套小称韵。汤溪话的小称音变以韵母变化为主,声调变化为辅。韵母变化的方式是将“儿”附到前字韵母的末尾充当韵尾,前字韵母的元音有的要发生细微变化,变化后共归并为30个小称韵。

      

      

      2.阳声韵入声韵的古今对照

      在整个韵母系统中,又读专用韵、文读专用韵、象声词和感叹词专用韵以及小称韵都是比较特殊的部分。因此,下文讨论汤溪话韵母系统的演变和特点时,以表1框线内的37个基本韵母为依据。

      下页表2是汤溪话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古今语音对照表,空白处表示无口语性字音,个别特字和书面性字音不计。

      根据表2,我们可以把汤溪话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规律归纳成表3。

      3.演变特点

      3.1 周边方言的情况

      与汤溪相邻的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以及汤溪镇、岩下村方言古阳声韵和入声韵辅尾存失的大致情况见表4。“/”前为古阳声韵,后为古入声韵,表示带此辅尾,“~”表示鼻化,“-”表示无鼻尾或无塞尾。

      

      

      

      

      

      吴语入声字以收喉塞尾为常。兰溪、龙游、遂昌全部带喉塞尾,金华咸山两摄在白读中已丢失塞尾(文读为喉塞尾),其余七摄保留喉塞尾。汤溪镇方言阴入字的韵母读得比较紧张短促,但无喉塞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