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与麝香

作 者:

作者简介:
姬庆红,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兰州730020)。

原文出处:
中国藏学

内容提要:

马可·波罗是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商人,因《马可·波罗游记》而享有盛名。然而,后世关于他来华的真实性问题却一直争讼不断。文章认为,他在游记中三次对中国麝与麝香作了较为精准的记述,不但纠正了此前西方人关于“麝香产自肚脐”的常识性错误,而且所记“麝无角”的特征也修正了伊斯兰文献中“麝有长角”的谬识。他对麝与麝香的关注与记录,与其有关的档案中多次关于麝香的信息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由此推知,马可·波罗极有可能来过中国,并为麝香知识的西传及东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20)01-0060-08

       《马可·波罗游记》自问世起就备受关注却也饱受争议,关于作者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更是不绝于耳。中外学者利用古今中外的资料,从多种角度研究,学术成果颇为丰硕。然而,上述问题似乎仍无定论。本文立足于《马可·波罗游记》中三次对中国的麝与麝香较为精准的记述,并结合与马可·波罗有关的档案中多次出现的关于麝香的信息,经研究认为他对麝与麝香比较熟悉且参与了麝香贸易这种最能体现前现代时期全球化进程的经济活动。这也说明他极有可能来过中国①,并为麝与麝香知识的西传及丝路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专文探讨马可·波罗与麝香的关系及其前现代的世界史意义。在3部马可·波罗学的权威校本——C.穆勒和保罗·伯希和②的校注本《寰宇记》、亨利·裕尔的《马可·波罗书》及其与考迪埃的《马可·波罗游记》合校本都有关于麝香问题的零星讨论③,以及大卫·雅考比(David Jacoby)对马可·波罗返乡后的经商活动及其有关的档案研究④,都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与启发。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马可·波罗与麝香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马可·波罗来华寻找新的证据。

       一、马可·波罗之前西方对麝香的认知与贸易

       在《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前,欧洲社会对麝和麝香的了解较少,基本上停留在丝绸之路传闻和宗教神话层面的认知上。据传,在亚历山大大帝迫使吐蕃臣服后,吐蕃赞普向其敬献4000维格尔的赤金及麝香。亚历山大拿出麝香的十分之一送给妻子罗克珊娜(Roxana),大部分麝香则分给他的伙伴。⑤由于史籍中尚未发现此事的确切记载,且此为阿拉伯学者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 Khurradahbih,820-912)所记,因此我们只能暂且将之视为一则托伟人之名浪漫化麝香的传说。而早期基督教教父耶约姆(St.Jerome,347-420)将麝香上升到宗教层面加以神圣化,他说,麝香神圣而高贵,因为包括麝香在内的香料是来自伊甸园的芳香。⑥

       据考证,生于埃及的希腊僧侣商人科斯马斯(Cosmas the Monk)是目前确切记载麝与麝香的西方第一人。他曾在印度洋地区游历与经商,到过印度与塔普罗巴乃岛(今斯里兰卡)。他在晚年所著《基督教世界风土志》(约公元545年)中提到麝是一种小动物,当地人称为喀斯杜里(Kasturi)⑦;猎人以箭射麝,待血集结在肚脐时将之割破。肚脐存储着称为麝香的香料。⑧此处的“印度”应指喜马拉雅山,而非今斯里兰卡。⑨大概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故而他对麝香的产地作了模糊的处理。其次,他关于“麝香产自肚脐”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麝香是雄麝为吸引雌性而在其肚脐与生殖器之间的腺囊分泌物。不过,他的这些错误说法在西方社会流传甚广,直至《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了“麝香产自麝囊”的正确记述。⑩

       尽管对麝和麝香的知识匮乏甚至存在错误,但并不影响古代欧洲人对麝香的向往。因为他们认为麝香是来自伊甸园的芳香,有救命、壮阳和催孕等神秘功效,且使用麝香制作的高档香水是身份高贵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希腊罗马时期的贵族还是中世纪的教俗显贵,都渴望得到并使用麝香。在新航路开辟之前,麝香要经过波斯、阿拉伯和埃及等中间商的多次转运才能抵达欧洲,量少价高,且质量没有保证。尽管如此,麝香贸易在古代东西方的贸易中仍绵延不绝。

       隋唐盛世时期,东西方商贸空前发达,操着阿拉伯语、波斯语、法兰克语和斯拉夫语等的商人携金带银经由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然后满载沉香、樟脑、肉桂及麝香等名贵商货返回红海,运到埃及,再转销欧洲各地。在1187年前,从埃及进口的麝香主要在地中海东部的商贸中心阿卡(Arce)进行贸易,直至13世纪下半叶都是如此。(11)然后,商人又将之转运至君士坦丁堡,卖给罗马人或贩卖到法兰克王国。(12)有记载说,1248年装在长颈瓶中的36盎司麝香被从亚历山大里亚带到马赛交易。(13)丰厚的利润导致造假活动盛行,以至于市场上的麝香真假难辨。阿拉伯作家阿布尔—法德尔·贾法尔在《鉴别好坏商品和伪造仿制商品须知书》(1175)中有专门章节介绍鉴别真假麝香的方法。(14)吉奥巴里的《关于泄露机密的著作选》(1225年左右出版)中称自己知道制造假麝香的26种不同配方。(15)

       由于麝香质优量少而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地中海各国之间经常将之作为外交与宗教的珍贵赠礼。据记载,埃及苏丹萨拉丁在1188年赠予拜占庭皇帝艾萨克二世(Isaac II Angelus,1185-1195年在位)100个麝香囊和一头雄性鹿。(16)1262年,埃及苏丹扎希尔(al-Zahir,1260-1277)向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赠送麝香。(17)这些交往集中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欧洲其他地区获得麝香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当穆斯林的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控制红海与地中海贸易期间,欧洲人获得珍贵香料的难度更大。因此,麝香在15世纪之前的西方商品资料中少有出现。略晚于马可·波罗的商人裴戈罗梯(Balducci Pegolotti,1290-1347)曾在《商业指南》中提到麝香,却没有说明它在哪里进行交易。(18)

       二、《马可·波罗游记》关于麝与麝香的记载

       13世纪,蒙古帝国在亚欧腹地迅速崛起并四处攻城拔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基本扫清了丝绸之路东西畅通的各种障碍(包括穆斯林政权),实现了“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引发了东西方空前的“全球信息交流”。(19)1250-1350年也成为东方与西方互相“发现”的一个世纪。面对蒙古人强悍的侵袭,欧洲人在惊惧与好奇中前往东方:传教士试图寻找打败穆斯林的盟友;商人则为商机纷至沓来。马可·波罗属于后者,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前往中国,并把沿途见闻记于游记中。作为商人,马可·波罗自然对易于运输且稀缺昂贵的东方商品倍加留意,例如香料、宝石、珍珠、丝绸等。由此可知,他对优质麝香及其产地——吐蕃香带区的关注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