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蚕桑纺织与农家生计

作 者:
王昊 

作者简介:
王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后,E-mail:wanghao924@163.com(昆明 650091)。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宋代绝大多数蚕桑纺织是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的个体化生产过程。农家每年蚕桑纺织的劳动投入分布在秋冬早春的修剪整枝、纺织与春夏之交的中耕管理和采桑养蚕缫丝,后者成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蚕桑纺织使家庭分工兼具灵活性与实用性,反映出耕与织的地位渐趋平等。受自然环境制约,华北旱作区与江浙稻作区形成了不同的蚕桑生产技术,华北采用桑粮间作,每亩栽桑约7-8株,一亩间作桑田的产值约为粮食5.5石;江浙为专业密植桑园,每亩栽桑15-60株,折合粮食约23.2石。宋代耕织结合的五口农家至少收入粮食70石才能维持生计,华北旱作区需要土地20亩,8亩间种桑树用以养蚕织绢(栽桑外剩4亩左右间隙种粮),共余16亩空地种粮;江浙稻作区则需要土地10亩,8亩种粮,2亩用作专业桑园。蚕桑纺织与农家生计的关系及其在华北、江浙的差别,不仅是蚕桑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宋代以来南北方不同发展路径的缩影。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字号:

       一、引言

       宋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为此学界已做过较多的探讨,对其生产区域分布、生产技术、生产形态与产品流通,以及丝织业生产重心的转移等问题均有论及。①整体来看,大多数已有研究是从传统手工业经济史的角度,将蚕桑丝织业作为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事实上,除了官营丝织业、城市纺织作坊外,宋代绝大多数蚕桑纺织仍是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的个体化生产过程,在农民家庭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等因素,蚕桑丝织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商品化程度加强,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蚕桑纺织的专业户,但与通常的耕织结合的农民家庭相比,这部分专业户所占比例很少。因此,将蚕桑丝织业的研究视角转入农民家庭内部,关注个体化生产过程,探讨其与家庭生计的关系,对更为完整地认识普通小农家庭的经济状况与蚕桑丝织业的地位均具有重要意义。②以家庭为单位的蚕桑纺织如何安排?其经营规模与收益如何?对农家生计有什么作用?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重新认识蚕桑纺织对农家生计的意义。

       蚕桑纺织的生产过程,尤其是栽桑、养蚕两个环节,与农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对上述问题的考察应该注意区域差异。整体来看,宋朝版图内主要存在两大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稻作农业区,在这两个农业区内形成了三大蚕桑丝织业生产中心,分别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长江上游的川蜀地区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由于川蜀地区的相关史料较少,我们只能暂时将华北与江浙作为研究区域,以考察旱作区与稻作区的蚕桑纺织与农家生计状况。③

       二、蚕桑纺织的时间节律与家庭分工

       我们先从当时的生产过程入手,通过时间节律与家庭分工来了解以家庭为单位的蚕桑纺织是如何安排的。

       (一)旱、稻作区时间节律的差异

       受生态环境的制约,蚕桑纺织与其他农业生产活动一样,在生产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下面结合宋代的生产技术,以年为生产周期,对农家蚕桑纺织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与节律特征做一考察。④

       1.华北旱作区。宋代桑树繁殖主要有直播育苗、压条和扦插三种方法,繁殖以后还要移栽定植。桑树属于多年生乔木,成树之后可以采摘十几年,繁殖与移栽在整个生长期内只需进行一次。桑树定植以后,每年都要修剪整枝和中耕。修剪整枝“腊月为上,正月次之”,⑤这个时候桑树仍处于休眠状态,剪伐枝条不损汁液、不伤叶。桑田的中耕管理,包括锄草、杀虫、浇水、砍伐浮根等,与春种作物中耕的时间一致,集中在春夏之际。秋季也可以修剪整枝,“秋斫欲苦,而避日中”,⑥砍斫越多,次年春天发出的嫩条越茂盛。华北冬春季节干燥且寒潮多发,有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防旱防寒措施。⑦

       养蚕自五月蚕出蛾后即收取蚕种保存,腊月取出浴种,年后要经常将蚕连拿出晾晒,⑧清明之前开始准备蚕具、修治蚕室。谷雨之后,暖种催青,下蚁之后就忙碌起来。“北蚕多是三眠,南蚕俱是四眠。”⑨华北地区以饲养三眠蚕为主,从下蚁至结茧大约要30多天,四五月成为养蚕过程中劳动投入最多的时段。蚕妇要时刻注意调整温度和给桑量,故劳动量和时间投入都很多。饲喂桑叶不分昼夜,饲蚕者“慎勿贪眠,以懒为累,每饲蚕后,再宜绕箔巡视,若有薄处,必再掺令匀”。⑩尤其至大眠过后的第四龄期,蚕的食叶量激增,蚕妇要时刻准备添加桑叶,“正食时,每饲后可挟叶筐绕槌巡之,但见箔上有斑黎处,即掺叶补合。”(11)在调温、饲喂之余,应及时除沙分箔,“蚕滋长,则分之;沙燠厚,则抬之。”(12)并且随时调节光线,做好避风。上簇和采茧过程中,选茧宜及时,“并手忙择,凉处薄摊”。(13)华北农民一般会尽量使蚕茧出蛾时间推迟,把缫丝工作后延,以免与麦收时间冲突(参见表1),造成劳动人手不够。为此,当时已有专门用来杀茧以延缓缫丝的日晒、盐浥和笼蒸方法。(14)八月天气渐凉之后,(15)纺织集中在秋冬农闲季节,时间安排就比较灵活了。

       农事节律也取决于粮食作物的生产时间,我们有必要再看一下当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时间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宋代华北地区已存在二年三熟制。(16)即使二年三熟制存在,也只能根据自然条件判断其可达到的范围,其普及程度则很难预测。考虑到自然条件、劳动力、肥料限制等因素,在二年三熟范围区内,一年一熟制也会同时存在。小麦、粟、菽等旱地作物是当时华北的主要粮食作物,(17)其具体生产时间如下:种冬小麦五六月耕地,八月播种,十月和来年春天中耕,五月麦熟要及时收获,且最为繁忙。《农桑辑要》引《韩氏直说》曰:“五六月麦熟,带青收一半,合熟收一半,若过熟则抛费。”(18)种粟正月、二月耕地,二三月播种,八月收获,春夏之际中耕劳动投入最多。《农桑辑要》引《种莳直说》提到,宋代粟作芸苗有四次:“第一次曰撮苗,第二次曰布,第三次曰擁,第四次曰复”,并指出“一功不至,则稂莠之害,秕糠之杂入矣”。(19)种大豆二三月播种,九月收获;种小豆五六月播种,九月收获。种大豆讲究“锄不过再”,种小豆要“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再锄之”。(20)以上均需要田间管理。

       2.江浙稻作区。桑树的修剪整枝大致可分为早春桑叶萌发前进行的春伐、春蚕期采叶后进行的夏伐以及秋季落叶后进行的秋斫。北方农书里讲的是春伐和秋斫,并没有提及夏伐,大概是因为夏伐后抽出的新条对于抵抗当年冬季严寒的能力较差。(21)而江浙气候温暖湿润,夏伐后枝条很快就可以长出来,且冬季气温较高,故而夏伐也得到重视。宋人程大昌指出:“蚕月条桑,释者曰:‘斫取其条,而撷叶以用也。’今浙桑则然,岁生岁伐,率皆稠行低干,无有高及二丈者。”(22)这里的“条桑”指的就是夏伐。桑树夏伐在宋人诗句中多有反映,如“妻条桑叶催蚕起,儿脱莎衣傍犊眠”(23)、“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女条桑”(24)、“条桑纷冉冉,采蘩复祁祁”(25)等。从“蚕月条桑”与上述诗歌的描述来看,桑树夏伐处于春夏之交的养蚕时期。(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