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20)03-0007-10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20.03.00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不仅能觇知过往,更可以瞻望未来。在过去的四个多世纪里,澳门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会的十字路口。从1594年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圣保禄学院肇始,到1981年港商创办的东亚大学,及至今天多元化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1],澳门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环境无一不在塑造着其高等教育的桥梁、示范与辐射作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以“教育兴澳,人才建澳”[2]的方针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澳门高等教育稳步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大致经历了教育主权回归后的规模扩张期、与境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竞争力提升期、以及当前融入“大湾区”的内涵发展期。回顾澳门高等教育回归以来的发展,总结其发展成就和问题,对于客观把握澳门高等教育内外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主权回归后的规模扩张期(1999-2009年) 1999年澳门回归前,澳葡政府长期不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投入几乎完全依赖私人渠道的资金[3],并且只关注葡萄牙和欧亚混血居民等受教育群体[4],对澳门人的教育却加以忽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政策指导下,澳门全面实施《澳门基本法》,特区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和主体性文教事业,澳门高等教育主权真正回归澳门人,澳门数百年的殖民教育体系开始真正转变为服务本澳的全民性大众教育[5]。澳门2000年至2004年的GDP年均增长高达12%,2005年至2008年的GDP年平均增长更是上升到18.3%[6],强劲的经济发展有力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特区政府以新的法规和政策形式不断赋能澳门高等教育服务市民大众,颁发和修订了《澳门教育制度》《澳门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政策法规。还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关注委员会,专注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并于2000年发布了《澳门高等教育新纪元策略性发展咨询研究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决策与协调过程、成本与融资、素质保证、高校特色及彼此关联等发展策略[5],澳门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扩张期。 澳门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兴院校的蓬勃发展、开设课程数目的大量增加、注册学生数的成倍增长,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显著提升。澳门高等院校数量从1999年回归前的7所增加到了2001年的10所,短短两年高校数量增长了30%(见表1)。随着服务对象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澳门高校课程门类也愈加丰富:2005年部分高校开办了文化遗产管理和旅游会展方面的多门课程;2006年部分高校增设了葡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为逐步普及通识教育,多数高校在此期间都新增了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选修课[7]。 表1 澳门高等院校简况表
机构名称 | 成立年份 | 性质/办学主体 | |
澳门大学 | 1981 | 公立/政府 | |
澳门理工学院 | 1991 | 公立/政府 | |
澳门旅游学院 | 1995 | 公立/政府 | |
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 | 1988 | 公立/政府 | |
澳门城市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 | 1992 | 私立/公司 | |
圣诺瑟大学[澳门高等校际学院] | 1997 | 私立/宗教团体(天主教) | |
澳门镜湖护理学院 | 1999 | 私立/民间团体(慈善会) | |
澳门科技大学 | 2000 | 私立/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 | |
澳门管理学院 | 2000 | 私立/澳门管理学会 | |
澳门中西创新学院 | 2001 | 私立/澳门博彩有限公司 |
(资料来源:根据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2016/2017年度澳门高等教育指标报告,黄发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与质量》整理;机构名称栏中,括号内为曾用名。) 2001年有6所高校开始面向内地招生[8],澳门高校在校生也从回归初的7094人[9]增加至2008年度的20917人[10],10年来增长3倍有余。在此推动下,澳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回归初的19.7%[9]上升到2009年的47.1%[20],回归10年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已接近普及化阶段。 (二)与境外合作的质量竞争力提升期(2009-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