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模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大鳴,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廣州510275)。

原文出处: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澳門是一個族群高度多元化的社會,本澳各族群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與歷史上一連串標誌性事件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不同時期澳門社會的經濟文化結構深遠的影響。移民社會是澳門的重要標籤之一,不同來源的移民與本土人群交融形成的不同族群,匯聚在澳門孕育了特色多元的澳門文化。“九九”之後,澳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時期的特徵,主要表现在具有共同意識的澳門族群的出現;澳門族群的出現,根植於多元的族群文化在澳門的密切交流中,最終達到了交融的狀態。澳門族群的出現,與維護國家統一、多元文化團結共存、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等因素有根本的因果關係,中華民族共同體構築過程中的“澳門模式”極具參考價值。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字号:

       [中圖分類號]C91;K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20)02-0026-12

       一、引言

       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側,轄區包括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個離島,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18年的32.9平方公里。嘉樂庇總督大橋、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把澳門半島和氹仔島連接起來,而路氹填海區把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連為一體。2018年澳門總人口66.74萬人,人口密度約2萬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前列。澳門是世界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17年澳門的人均居民總收入達到57.47萬澳門元,位列世界人均居民總收入的前五位。截至2017年,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已達到4406億澳門元,其中博彩與博彩中介業是澳門最具特色的產業,其生產總值佔全澳本地生產總值的49.1%。①

       族群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城市環境和特定群體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城市中來自不同背景的移民在進入城市後,其背景不同帶來的文化差異會直接導致文化的多元性產生,並成為族群構成的基礎。這一形成過程可以是地緣的——如來自同一地區,可以是血緣的——如來自同一親屬群體,也可以是語言的——如講同一方言,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的,他們往往會聚居在一個區域,或至少在日常經濟生活中有比與外界更多的往來。這些群體由於長時間的互動往來,往往傾向於保持原文化,或在原有的基礎上使用新的文化符號來強化或至少保持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如此族群便在這些交往與認同的過程中產生了。

       1999年回歸後,澳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矛盾顯著緩和,族群交往密切和諧,不僅在東亞社會獨樹一幟,在全球範圍中亦堪稱典範。在這一時期同時發生的是筆者所預言的澳門族群作為一個共同體認同的建構產生。②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毋庸諱言,“回歸”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對於澳門整體的影響十分巨大,它直接加速了澳門族群的組合進程。澳門族群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它形成的過程與結果極具代表性,對我們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很大的價值,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二、澳門多元族群形成的三個階段

       澳門是一個多族群共同生活、相互交流與發展的社會。作為一個40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在澳門歷史長河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族群由於歷史階段的特殊環境漸次登上了澳門這片土地,書寫了各自的高光時刻,也鑄就了澳門這一多族群的社會文化根基。筆者將澳門的族群形成大致分為葡人來澳前、葡人入據澳門至1887年前之澳門、1887~1999之葡屬澳門三個階段,簡要將澳門多元族群形成的過程與最新之演進做一介紹。

       (一)葡人來澳前

       澳門擁有居民的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古越人便已在澳門區域內開始繁衍生息。上世紀70年代以來,澳門路環島的竹灣、黑沙北、路環村及九澳等地相繼發現了史前及唐宋時期的遺物,表明澳門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一直有人類在此活動。據考證,路環島黑沙等地發掘出來的彩陶殘片與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屬於同一類型。③

       公元1152年,宋朝始設香山縣。澳門屬香山縣長安鄉延福里恭字圍,其時有龍田、龍環兩個漁村,居民以捕漁為業。澳門的早期居民,主要是從事漁業的漁民。澳門舊稱蠔鏡,為避蟲字旁,亦稱濠鏡。現存史籍最早對於蠔鏡的記載來自葡萄牙人皮雷斯1514年所著之《東方志》,從葡萄牙人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這一時期的澳門,已經成為了區域內比較重要的港口,“除廣州港口外,另有一港名濠鏡(Oquen),陸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是往琉球諸地之海港。”16世紀的澳門顯然不是單純的漁村,它作為一個扼守珠江口的重要節點,彼時被有眼光的商賈與海客以官府體制之外的方式進行利用。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郭裴纂修《廣東通志》卷七十記廣東疍民說:“疍戶者以舟揖為宅,捕魚為業,或編篷瀕水而居,謂之水欄……莞、增城、新會、香山以至惠、潮尤多。”澳門及其附近海域的疍民,可謂是澳門的土著族群。

       在很長一段時間裹,澳門人口稀少,主要的族群劃分是以陸上居民與水上居民兩種生活方式作為分界线的,彼時的主要居民是被稱為“疍民”的水上居民,他們以捕魚為生,文化與珠三角其他地區的水上居民沒有本質的差異。他們共享自己的一套社會組織、特有節日、禮俗活動,水上居民雖然如今已然成為極少數者,但他們長時間是澳門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澳門從一個小漁村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東方聖城”,還要從它的開埠說起。

       (二)葡人入據澳門至1887年前之澳門

       澳門400多年來中西交匯之處的特殊地位是從葡萄牙人來到澳門開始的,自1553年葡萄牙人來到澳門“晾曬貨物”開始,澳門這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城市就開始了它的傳奇之路,至今仍舊站在東亞的舞台中央。

       葡萄牙人進佔澳門後輸入與傳播西方文化,最早是以宗教的形式進行的。葡萄牙作為一個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國家,進佔澳門後便將澳門變成了其在華天主教傳播的策源地,同時也將澳門視為天主教在東亞的中心。天主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St.Franois Xavier),1552年試圖進入中國傳教,後因病死於廣東台山上川島。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此後耶穌會士來到澳門傳教。1561至1563年,來澳門的耶穌會士已有8人,發展天主教徒600多人。④(參見表1.)其後,信仰天主教的澳門居民逐漸增多,並形成了澳門多元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天主教作為一種迥異於中國傳統儒家禮俗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了天主教傳統與中國傳統的差異性,族群認同從差異開始發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