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是献给感性学的①。感性学的领域是美的事物,主要指艺术。感性学这个名称标识的是关于感觉的科学;因为以前,在这门科学这里人们考察的是感觉所获有的各种印象;但“感性学”这个名称并不合适,因为我们这里讨论的只是艺术的美,而不是自然引起的感觉(Empfindung)。 在导论中,我必须对后来的学说立足于其上的某些观点予以说明。所以我们首先讨论的是以前人们对这门科学的研究。尽管这些临时性的观点属于外在反思,但我们却不必因此而把感性学视为消遣,在感性学这里,我们必须通过最高的理念,以艺术与哲学、宗教之间的联系来考察艺术。各民族在艺术中写下了各自的最高表象;艺术就好像是纯粹精神性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之间的纽带。首先有艺术(正如我们在一切民族那里发现的),然后反思出现;所以,一般而言,艺术的出现早于对艺术的反思,正如国家的出现早于国家的理念。反思对艺术品的关系,正如它对自然产品的关系;反思登台,它观看着、抽象着,并从诸多个别的观察中构建出普遍的看法。对这样一些观察所做的总结,就构成了艺术理论。有时候人们也把感性学称为“艺术理论”。在这些观察里,主要有两种兴趣,即主观的和客观的兴趣。主观的兴趣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主观兴趣已经说过了。这种主观兴趣也就是要去阐明艺术品的创作、评判等等的规则。属于这一类的古代著作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这一类的规则和规范可以被视为某种非本质的东西,因为它们应该已然为人们所具有,正如我们仍通过义务这种形式来表达人们源初所拥有的道德感(Gefühl)。但规则对艺术来说同样是某种不合适的东西,因为规则与人的自由对立。我作为自由精神乃是整体性,而规则却是某种抽象的东西、片面的东西,因而它限制了我那自南的、富于生气的精神。所以,规则触及的只能是某种片面的东西及外在的东西,也只有在这类东西这里,规则才是可能的。由于对一个艺术品的构思(Conception)是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以,艺术品的构思是某种全然不同的东西,某种富于生气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法充当某个规则的对象的;艺术品的真正本性仍然被规则所忽视。 第二种主观兴趣的范围可以延伸到对品味(Geschmack)的培养。有关品味,以前谈得很多,现在也还在谈。关于品味,人们的理解必定是:学习评判艺术。在培养品味这一追求②中,通常出现的却是品味的对立面,即天才。人们已经看到,天才尽管可以创作,却通常缺乏品味。在品味这里,人们理解的是相关的对艺术品的外在评判及探讨。为了培养品味,人们不仅运用了规则,还采用了对偏好(Neigung)、激情等所进行的心理学观察。但这类观察并不是那种能通达艺术品的真正本性的东西。 在主观兴趣之外,还存在着客观的兴趣,也即出于艺术本身之故而具有的对艺术的兴趣。 艺术在于模仿自然,在于激起激情,在于净化激情。最后这样一种观点现在就把我们带向了艺术的真正概念。 艺术在于模仿自然。由此说出的只是一种全然形式性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本身可以被视为狂妄。这种意义上的艺术不过是必定落在自然后面的人类熟巧自身的胜利。如此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观点之下的东西就只是艺术技巧,而不是艺术品,因为自然中富有生气的联系和现实的生动性缺失了。由于艺术上的这种不足,土耳其人承受了没有艺术品之痛。于是,这种观点之下的艺术的最高胜利就只是宙克西斯的葡萄,帕拉修斯的幄幕③,等等。所以,如果艺术过度徘徊于模糊不清的东西、观念的东西(Ideal),那么,艺术就必然会被驳回到自然那里;自然是艺术的必然的根本规定;但自然不能是艺术唯一的规定。 由于艺术处于与人的关系中,所以,一般而言,艺术同时又与人的内在相关,这样,第二种观点,即把艺术看作是对内心(Gemüth)造成的印象这种观点,就登场了。对内心造成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被视为艺术的目的。此目的必定是:人心中的所有感觉被激发,人意识到自己最深层的感受;艺术是通过幻象、模仿自然来达到这种效果的。这种幻象在于,艺术把自己的创作置于直接现实性的位置。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现实性自身采取了表象(形象)之路而制造了印象,还是说,印象是表象自身制造的;不过对我们的内心来说,这两种情况是一回事,因为一般而言,艺术的力量被视为对内心造成印象。如果我们认为,艺术具有这种力量,而这种力量能够在我们心中激发一切感觉,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既能够对好的东西、美的东西,也能够对恐怖的东西、违背我们的东西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艺术的这种力量或这个方面只是形式性的,因而还不符合艺术的目的;我们还会看到,艺术的这种效果是自相纠缠、自相矛盾的,理性必然急迫地要求一个更高的、自相一致的最终目的。人们或许还会追问所有此类效果这里的某种共同目的,并把感觉的形成阐释为这种目的;但我们立刻就会感到,这种目的只是某种形式性的东西,这种目的抽掉了这类效果的内容,偏离了艺术的更高的最终目的。 对艺术的这个更高的最终目的的追问构成了第三种观点;这种观点以前是这样表述的:通过艺术,激情被净化。我们不在这个不确定的说法里耽搁,而是转向确定的说法:通过艺术,感受和偏好为伦理目的做好了准备,被引向了伦理目的。这个伦理目的就是道德性——这是反思找到的最后一种观点。(诗人想带给人快乐和益处——贺拉斯)(et delectare et prodesse volunt po
tae.Horat)这个古代诗人的这句名言是一种反思性的表述,尽管这句名言并不是通过我们现在引入的理念来加以表述的。——在反思的进程中,最本质的事情就是追问一个最终目的,而这个反思的观点同样也是对整个哲学而言的最高目的和观点。关于艺术的这种看法与哲学上的看法相合,由此就产生了关于艺术的一种新的、真正的看法。向这种观点的过渡以及过渡的契机,连同相关的历史情况,我想一道做个简短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