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自然观对资源核算与环境责任审计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世忠,谭振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三个创世神话。传说在一片混沌洪荒宇宙中,有个名叫盘古的神人,他开天辟地,天降阳光雨露,大地万物生长,一切是那么和谐美丽。可是万物之中却缺少灵气,没有一种生物能够与诸神沟通。这时女神女娲出现了,她抟泥造人,分出男女,使之阴阳交合,繁衍后代。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夺帝位,共工战败,怒而头触西北顶天立地的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神女娲再次取大地五色土,借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练就五色巨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巨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神话对女神的崇拜,不仅折射出在远古时期人类母系社会中女性主宰一切的崇高地位,而且表达出人类认为赖以生存的大地就是母亲的信仰。与大地相对应,天神总是男性。我们的祖先囿于自身的感官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把能够感知的万千世界归于乾坤。乾为天,坤为地,大自然就是天和地。

      二、《易》所体现的自然观

      (一)《易》之地位

      在我国的文字系统里,“经”是一个级别很高、用途很广的字符。它具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甚至数词等多重属性。仅从名词属性来看,就有方位、路径、脉络、道理、法则、典范等多重含义。中国人对于阐述事物变化规律和为人处世之道的著述往往冠之以“经”,如《易经》《山海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孝经》《水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甚至用“取得真经”“传经送宝”“经典之作”等成语来表述其重要性。在浩瀚如星辰的中华古代典籍里,能够称得上“经”的典籍并不多。集成于清代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将当时收录到的历代典籍三千五百零五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分成“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五属。其中,“经部”收录经典、注释与讨论经学的著作,下分十类。十类之首为“易”。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九经”“十三经”,都少不了《易经》。据《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说的是上古圣人伏羲列八卦(小成之卦),撰为《易》;中古圣人周文王姬昌重八卦得六十四卦(大成之卦),撰为《易经》;下古圣人孔子用《十翼》注解《易经》,撰为《易传》。

      (二)《周易》的形成

      伏羲所创立的《易》是一个符号系统,早于形成于殷商时期的文字,是上古之人用于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工具。

      传说伏羲氏当时是用一根长蓍草代表阳爻,两根短蓍草(或一组短蓍草)代表阴爻,将其组合为“太极生两仪”,表示宇宙万物皆可分成阴阳两极,或曰世间万物皆由彼此相对应的两极结合而成;阳爻为乾,代表天,阴爻为坤,代表地,乾坤构成天地。世间万物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爻与爻之间发生关系,根据各爻组合排列自下而上的方式,创造出四种符号:在阳爻之上加阳爻为“太阳”,在阳爻之上加阴爻为“少阴”,在阴爻之上加阳爻为“少阳”,在阴爻之上加阴爻为“太阴”。这就是“两仪生四象”,它在对应两极构成同一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物组合规律。接下来,伏羲在这四个符号上再分别加上阳爻和阴爻,将其排列组合成八个符号:“太阳”之上加一阳爻为“乾”,“太阳”之上加一阴爻为“兑”,“少阴”之上加一阳爻为“离”,“少阴”之上加一阴爻为“震”,“少阳”之上加一阳爻为“巽”,“少阳”之上加一阴爻为“坎”,“太阴”之上加一阳爻为“艮”,“太阴”之上加一阴爻为“坤”。八个符号代表八个卦象,简称八卦。伏羲用八卦来了解和预测事物的变化,后人称作“小成之卦”。虽然只用八个卦象来诠释各种事物的变化过于简单,但是其“由简入繁”和“以简驭繁”的哲学思想,却让后人受益无穷。

      《易》传到夏朝,名为《连山易》,夏人从乾卦开始解释天道时序,定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种植,始成夏历。《连山易》传到商朝。商人崇拜祖先,认为一切皆来源于共同的祖母简狄,所以要由坤卦开始解释万物生长,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地。所以,将《连山易》改为《归藏易》。

      到了西周,周文王认为《连山》《归藏》乃天道时序方位与地道物类属性之分别,如同天地乾坤,可以合而为一。于是他将先前的八卦(小成之卦)相重,八八六十四,重出六十四卦,名为“大成之卦”,再配以卦辞、爻辞,成为《易经》,传于后世。到东周末期,孔子“五十而学易”,著有“十翼①”,称为《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进一步解释与发挥,二者合称《周易》,传承至今。

      《易》经过夏代的《连山》、殷商的《归藏》、西周的《易经》、春秋的《易传》,直至形成《周易》,其间历经数千年,所凝聚的智慧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现代人将《周易》誉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

      (三)《易经》的自然观

      春秋以降,在历史上逐渐形成诸子百家。老子悟《易经》而成道家之说,管子学《易经》而开法家学说之先河,孔子释《易经》而成《周易》,创儒家学派。作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其结构编排、成卦爻辞所透射的自然观有“阴阳二维”“运动变化”“对立转换”“分合相成”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