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鸿渐:我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前,其中开车等红灯、饭前等餐、排队领票、蹲马桶以及其他一切犯社交恐惧的时候都会刷朋友圈,具体消耗时间未知,但刷朋友圈确实帮助我缓解了一切尴尬的时刻。同时,随着好友逐渐增多,我蹲马桶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① 上述场景想必今天的受众不会陌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使用已经深入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打破了传统媒介和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只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使用媒体的传统模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呈现新的“永久在线、永久连接”(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特征。这一特征不仅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以聚焦内容的“媒介使用”(media use)为核心的研究范式,成为理解受众行为与心理的新路径。“永久在线、永久连接”开始引起国际传播学界的关注(Vorderer & Kohring,2013;Vorderer,Hefner,Reinecke & Klimmt,2018),但相关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仍属刚刚起步。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国家,当代中国人“永久在线”与“永久连接”的程度如何?永久在线与连接的生活方式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和地区属性群体中的分布如何?又如何受到技术供给、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将不仅对“永久在线、永久连接”这一新概念的研究,而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研究总体具有显著意义。因此,本研究将首先对永久在线、永久连接这一新的传播学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并首次基于一个全国性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受众总样本N=7705,其中网民样本N=5189),实证描述中国受众“永久在线、永久连接”行为与心理的基本现状,并聚焦技术可供性(technological affordance)、生活方式(lifestyle)、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变量,分析它们对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影响。 一、永久在线、永久连接:从聚焦内容到聚焦连接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对传统媒介使用形态理解的一次重要转折。“媒介使用”(media use)是受众与媒介效果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基本预设往往习焉不察,但实际上,“媒介使用”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存在较为清晰的“使用”(use)与“不使用”(non-use)之分,反映在行为上,“媒介使用”总是从特定的时间点开始,到特定的时间点结束,有比较清晰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相应的间隔(Vorderer & Kohring,2013)。这样的使用形态与传统媒介的技术可供性(affordance)相辅相成:例如,书籍或报纸的打开与合上、收音机与电视的开机与关机、电影的开场与散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特定的时段内,形成对特定讯息的接触、浏览或注意。“媒介使用”也由此构成效果研究的概念基础:尽管也有少数关注媒介技术效果的研究(如麦克卢汉强调的“媒介即讯息”),但效果研究范式整体上呈现聚焦“内容特定效果”(content-specific effects)的特点——基于对受众接触媒介内容的考察评估其产生的影响,例如针对接触内容前后比较的实验效果研究。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使用”的前提预设被打破:受众不再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使用媒介,而是呈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新媒介使用状态。它打破固定时空的局限:在任何的时间、空间、场合,在学习、工作、面对面交流、从事其它活动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连接网络。人们会与家人一起看电视节目,但同时也抱住手机徜徉于自己的网络世界;在浪漫的情侣晚餐,放在桌上的手机也随时会提醒有新消息“闯入”成为在场的“第三者”;人们依然会参与传统的社交或休闲活动——如周末看演出、球赛等,但不再像从前那么专注,常常会在活动间歇发微博、朋友圈等表达自己的“在场”,甚至全程向场外朋友“直播”,并分享他们的意见与评论;无论在路上、车上、厕上,都有人会因“刷网”走岔了路、错过了站、忘记了时间;即便在夜间从睡梦中醒来,也会通过枕边的手机查看或回复信息,与外界保持联系。在线、连接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研究者就感叹,在今天,要精确计算每天上网的“时间”已经变成了一项棘手的任务(Boyd,2012)。 这种随时随地、持续不断的媒介使用形态,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逐渐受到传播研究的重视,学者们开始讨论手机带来的“永远在线”(always on)(Turkle,2008;Boyd,2012),作为传播技术发展社会逻辑②的“永恒联系”(perpetual contact)Katz & Aakhus,2002;Mascheroni & Vincent,2016),更为系统论述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是“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概念(“permanently online,permanently connected”,Vorderer & Kohring,2013)。它敏锐捕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使用媒介的新特征,并非简单意味着单纯使用时间上的增长,更重要的体现于四个转变:第一,与传统媒介使用形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使用并使用一段特定的时间不同,永久在线与连接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时间、空间和场合使用,并呈现不间断的状态;第二,与互联网发展初期清晰感知的“线上—线下”二元区分不同,“永久在线”意味着线上线下随时进出、来回穿梭,没有什么真正关闭(switch off)的时刻,在线不再是需要特别付出心智劳动的行为(离线反而才是),而是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为(Ling,2012),例如“扫码”打开共享单车骑行,听课中回复微信消息,“线上”与“线下”瞬间切换,难以区分;第三,很多时候,使用的目的与意义并不在于关注特定的讯息或完成具体的任务,而是在线与连接本身——获得“在那里”(being there)的存在体验(Oulasvirta,Petit & Tiitta,2007),例如“刷”朋友圈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存在感”,却未必注意或记得“刷”到了什么具体内容;第四,“永久在线”不仅代表对媒介使用行为的概念化,也包括朝向在线传播的心理状态,即便没有发生实际的在线“使用”行为,心里却保持对网上世界的惦记与挂念(Cheever,Rosen,Carrier & Chavez,2014),这也使得线上线下的转换变得更为自然与容易。因此,“永久在线、永久连接”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内容为中心、具有清晰起点与终点的“媒介使用”概念的延伸,而是一种代表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在线与连接的新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