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党的出版物党性”的普遍意义和历史局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力丹,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原文出处:
国际新闻界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列宁关于“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和与此对应的列宁提出并实践的“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的党内思想交流原则。这两个概念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具有普遍意义。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普通人。囿于他自己同时处于具体党内的派别之中,在贯彻他自己提出的以上原则时,会受到派别利益、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双重标准,但他努力在党的法权规范内考虑问题的意识也清晰可见。对此可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俄国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列宁多次在党代会确认的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以外,另立布尔什维克的中央委员会和本派的中央党报编辑部,这里有党初创时期党内各派均缺少党规意识的历史原因,不可效仿。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20 年 08 期

字号:

       This paper is the research result of jointly Special Project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works of Marxist journalism and Newspaper study”(GJ2020001)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革命导师列宁诞生150周年了。做了研究才搞清楚,革命导师“马恩列斯”虽然一向并提,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列宁有很大的不同。马、恩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晚年的时候已经是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公认的精神领袖。列宁就不同了。他是俄国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他11岁的时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请教晚年马克思俄国革命道路的信件,引发马克思四易其稿给她回复。列宁13岁的时候,普列汉诺夫与查苏利奇、阿克雪里罗德等七位革命者成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列宁是这个团体译介的大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的读者。晚年恩格斯对普列汉诺夫等多有教诲,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至今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列宁的俄国前辈已经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的基础建设。

       列宁之所以成为后起之秀,在于当时俄国进入规模化工人运动、组建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历史阶段,他就此获得了展示才华的机遇。他是最活跃的党内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也是一系列党的机关报刊的主要编辑。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18年德国革命和东欧各国的内战、1919年共产国际的成立,使列宁一下子闻名于世界。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他极为努力地研究哲学、经济学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但繁重的党务和报刊编务以及苏维埃俄国的繁重国务,使他难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有系统的建树(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主要是实践而非理论)。但列宁关于党的建设,以及党报党刊的建设,留下的历史文献比马克思恩格斯具体、翔实得多,因为他持续十几年(1900-1917)埋头于党务并主持过40多家中央级的党报党刊。

       列宁有极为丰富的党报党刊思想。以前一直使用的是“列宁的党报思想”,由于后来流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现在只好顺势改为“列宁的新闻观”,但要清楚,列宁并没有“新闻观”,他不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一辈子都在写新闻,而是写了一辈子政论。他发表的几乎所有文章都刊登在党的报刊上,小到一百多字的评论,大到几万字的政论。1983年初,因为提倡写“短新闻”,《新闻战线》杂志约蓝鸿文老师和我提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写的短新闻。(蓝鸿文,陈力丹,1983)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写过很多新闻,但列宁其实没有,我们只好勉强提供了三篇算不上新闻的列宁小文章充数。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普通人。但以往对导师的敬意,使得我在涉及似乎不利于他的历史事实时,习惯性地含糊叙述,尽可能说圆或回避评价。1983年我发表《列宁论党报和党性》一文(陈力丹,1983),1.3万多字,讲述了列宁提出党报党性概念的历史环境与具体背景,对列宁另立本派的中央委员会、创办本派的中央机关报,给予正面叙述。2006年我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一书时,对这段历史事实做了比较清晰的陈述,但回避了分析和评价。

       这里我重点讨论列宁关于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和与此对应的列宁提出并实践的党内思想交流的原则“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

       关于“党性”的内涵,中国早期的权威解释来自党的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1942年4月1日)。社论引证了列宁的一段话:党性是“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一定的社会集团的立场上。”这段话不能完全体现列宁对党报党性的解释。列宁的原话是:“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1984:363)写于1894年,列宁24岁,当时俄国既没有工人政党,也没有党的报刊,是在一本关于经济学的小册子里谈到哲学。

       列宁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名称,需要说明。1898年党的一大确认的名称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没有参与建党。1903年党的二大上形成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两派,列宁是布尔什维克派的主要领导人。1912年布尔什维克掌控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以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实际上各行其是,但名称一样,仅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有过一次反战的联合行动。1917年5月,布尔什维克派首次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名义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1918年召开党的七大时,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名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名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1991年苏共解散。

       一、俄国的党报体制与“党报党性”的提出

       列宁把“党性”与党报联系起来是在1903年党的二大召开、党重建之时。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党的中央委员会和筹备中的机关报编辑部(《工人报》)很快被沙皇警察破获,党名存实亡。沙皇俄国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恶劣的政治环境迫使分散在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秘密小组,在建党前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习惯于自行其是,相互间的沟通较少,人们的视野狭窄,不大容易摆脱自己所处的小组的视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