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审计”监督体系创新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娟,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张晓萍,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

原文出处:
财政监督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形式开始向信息化经济形式转型。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有机融合,全面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互联网成果运用于传统行业,大幅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一种全新模式,其特点是数据化、信息化和在线化。

      身处新时代“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号召,对财务系统、运营系统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审计行业的环境、对象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审计模式信息化乃是大势所趋。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工作停留在审计资料以纸质媒介为主的阶段,较少运用到电子信息技术,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时间、地域、资金等制约,审计周期过长,材料信息不全,工作效率低下。而“互联网+审计”则是传统审计工作方法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审计所需信息的获得更全面、更及时,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更科学、更精准。通过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运作模式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全面。

      审计监督体系是由不同的审计组织所构成的整体,它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与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推动构建全面覆盖、信息共享、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本文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现有审计监督体系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为互联网推动审计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路径提供参考,为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审计”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共享化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财务工作的电子化,审计工作也越来越信息化。构建互联网电子信息交互平台后,在平台上可以完成各类审计数据资料的上传、整合、存储和计算。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通过云端对接的方式,在互联网电子信息交互平台上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互联网+审计”的模式推动各部门、各区域审计信息共享,实现审计协同运作机制,确保所获审计信息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各类审计业务需求,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使审计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手段智能化

      由于中大型企业业务繁多,传统的审计往往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抽样风险的存在,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为全面审计提供了可行性。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审计,审计信息的获取门槛降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线审计还可充分运用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将原始信息转化为审计所需数据,再通过计算机辅助来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测算。“互联网+”时代下的审计模式将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繁杂的数据分析转移至更具专业性的判断工作上来,极大地降低了审计误差,提高了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审计效率得以提升。此外,在监控设备、人像比对系统、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的辅助下,传统需要现场审计的项目,例如存货监盘等,将逐渐向线上远程审计转化。

      (三)监控实时化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可以对财务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传统的内部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在企业经营业务发生后,内部审计再对其是否合理合规做出评定,这种模式下审计结果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实现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而在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的辅助下,企业各部门的业务信息实时传输至大数据平台,审计智能分析系统可以对企业的业务信息进行实时监控,运用智能测算系统对一系列指标进行测算。当某项指标高于或低于事先所设定的正常值范围时,审计智能分析系统可以防范预警,将异常业务信息发送至审计人员,及时督促更正。“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消除了审计在时间上的制约,使得审计程序更具时效性和高效性。

      (四)服务个性化

      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服务主要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出具标准的审计报告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序模板,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的审计服务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审计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各项审计数据资源,并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设定审计程序计划,从不同的角度有重点有方向的进行审计工作,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审计服务,出具更有针对性的审计报告,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互联网+审计”监督体系创新优化

      (一)“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审计监督体系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由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企业三大主体构成,是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并存的体系。不同的审计组织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下,三大组织间逐渐建立起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信息来源不再单一,审计资源不再受到主体限制,审计单位可以在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上轻松查阅到审计单位的各项财务信息以及以往的审计记录,实现了审计大数据的集约和协同共享。审计单位之间还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上分享审计成功的经验和较优的审计方法的形式相互借鉴。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审计行业的融合,我国逐渐形成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相互参考、协同配合、共同进步的审计监督体系。

      (二)“互联网+”时代下总体审计程序创新优化

      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的工作流程一般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三大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确定的事项组成审计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后,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制定并审批计划,形成审计工作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资料,以及核查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等,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编制审计底稿。其中,实质性测试是指审计单位为获取审计证据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具体包括询问、观察、检查、监盘、函证、重新计算等;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做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并将相关档案、文件整理归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