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促进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析

作 者:
钟鸣 

作者简介:
钟鸣,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

原文出处:
财政监督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时代绩效审计广泛运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各类项目资金日益增多,同时带来的使用风险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深层次改革进程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手段对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空间,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督方式,构建活力、高效、顺畅的体制机制,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应该说,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绩效审计是完善高校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抓手,对提升高校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评价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高校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绩效审计在高校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深入挖掘并找出高等院校管理改革过程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绩效审计为抓手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因此,绩效审计是教育系统财政资金风险管控、构建第三道防线的重要监督手段,对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绩效审计在高校的运用情况

      (一)高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第一,绩效审计保障了高校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绩效审计是教育改革中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绩效审计在开展相关项目综合评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方式为主,根据审查的资产、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各项审计指标中设定相应预警标准,对相关项目从经济效益角度作出评价。当然,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教育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审计,加大对学校相关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重点对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科研经费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对资产实物量和资产质量状况变化情况进行审计测算和核实,通过全方位、多元化审计保证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二,绩效审计降低了高校体制风险。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各类隐性风险,仅仅通过相关负责人的主观判断难以识别,必须通过全过程的绩效审计,对相应事项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是政策风险。教育改革速度加快,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如《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频率加快,如何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是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从绩效审计的监督角度来评判风险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二是经济风险。高等教育建设中的项目工程多,涉及财政资金风险大,对财政资金使用与调配以及融资项目开展项目审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保障教育工程具有显著绩效,降低可能的经济风险。三是业务运营风险。高校业务涉及面虽然不广,涉及行业也有限,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缺位或错位、内部控制设计失当等方面的风险,通过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对降低相关业务运营风险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绩效审计助推教育改革试点顺利完成。教育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是,首先通过试点展开。在不同的试点中涉及人员调配、岗位设置、课程整改等各方面的内容,存在很多“真空”地带需要进行部署安排,在推进这些项目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代理风险和道德风险。那么,绩效审计作为第三方监督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可以从财务管理角度全程介入,从而能够保障相关教育工作顺利推进。此外,开展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确认,以此优化改革方案,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也需要绩效审计作为后续综合测评者,对整个试点项目作出最科学、权威的审计报告。

      (二)绩效审计在高校财政资金监督管理中的现状

      1.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高校绩效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高校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另外,教育部门并没有制定一套标准统一的绩效审计流程安排,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初期,很多工作准则没有建立起来,高校绩效审计的规范性内容和工作范围还存在明显的限制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没有引起重视,绩效审计工作停留在表面。而且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没有可行的经验借鉴,收集数据信息无从下手,更不用说用相应指标来考核评价,审计数据信息库难以建立,缺乏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目标,阻碍了高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2.绩效审计标准和制度保障措施情况。绩效审计作为企业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监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绩效审计逐渐运用到政府管理过程中,主要针对政府公共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到了广泛推广,但绩效审计运用于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进程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获得的财政资金在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比较单一、不易挪用,而且不直接产生经济效应。同时,绩效审计在高校运用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标准,对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审计工作程序和方式流于形式,审计监督制度相对薄弱,缺乏完整的行政问责制度,很多工作内容难以通过审计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导致绩效审计在高校运用中范围有限。这些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3.绩效审计队伍建设情况。高校对绩效审计工作并不重视,整个审计队伍专业水平并不理想。根据调查发现:一是高校管理体制造成审计人员水平要求低。高校管理主要是建立在上级部门监管的基础上进行合规性管理,缺乏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监管,而且财政资金使用范围较窄,管理部门往往忽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不聘用高素质水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缺乏系统性培训。相关审计人员缺乏在实务部门工作的经历,且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后期培训学习中,也往往忽视审计专业知识培训,由此,导致高校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绩效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缺乏对审计工作的创新意识。部分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审计的思维框架内,排斥新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导致业务水平提升方面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