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轫于经济领域,通过鉴证和监督信息及信息行为服务治国理政。信息是构成社会经济的生产要素之一。不啻如此,信息反映社会活动、社会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本质,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及时有效传递公共信息,对于满足公众知情权、凝聚社会共识、配置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和国家治理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范畴不断拓展,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视角也日趋多元。公共信息也将如同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一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必要审计对象。 公共信息审计的界定 公共信息是指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经济参与者)能够自由获得且不需要支付费用的信息,它一般由政府等公共部门发布或提供。但事实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由第三方(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信息及企事业单位按要求发布的信息(如上市公司按证监会的要求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属于公共信息范畴。公共信息的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办公办事指南、信息发布等,模态包括数字、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公共信息的文体包括各种报表、公报、文件、资料等,形态包括纸质、数字、网络等。 公共信息审计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对公共信息的生产、制作、传播和开发利用等活动进行的监督活动。公共信息审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审计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因为其特定的法律权限和审计属性,并不具备公共信息审计的主体资格和能力。二是公共信息审计客体是公共信息资产和公共信息管理分类、传播、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的合法性、效益性和责任性。 开展公共信息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展公共信息审计是发挥公共信息资源价值的需要 保证公共信息生产资金有效性。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信息不完全假设条件下,信息将不再是充分、完全的传递,而是在不断搜寻中获得的,也是以付出成本为代价的。对于公共信息而言,无论是采集、分析、加工、存储、传递等生产流程,还是日常信息的发布、更新与维护等管理流程,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等投入,尤其是需要财政资金、公益资金等社会性资源的投入。因此,公共信息的生产需要审计尤其是政府审计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公共信息生产投入资金的有效性。 提升新信息技术条件下公共信息价值。公共信息成为海量信息,数据成为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总体的信息量增大,公共信息的发布更加全面,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产品与服务更加丰富。网络技术及各种新媒体技术,既提升了公共信息的传播能力与速度,又扩大了信息来源、丰富了信息展示方式。公共信息的准确性受到关注。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公共信息流失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信息一旦发布就面临不可撤销或更改,备受关注。 (二)开展公共信息审计是发挥公共信息微观行为效果的需要 公共信息能够将某一领域的基本信息传达给微观主体,使之能够对所处行业与市场环境进行估计,并进一步进行投资等行为决策。一是影响社会资源配置。公共信息在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不断流动,能够使得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影响政府行为效果和自身形象。合规有效地发布公共信息,不仅能提高政府所实施的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推动政策与规章制度顺利实施,并且能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促使民众增加对政府部门的行动力与治理能力的信心。二是影响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依赖基于公共信息的宏观和微观决策,以维持正常社会秩序,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改善微观市场主体决策。公共信息能够将某一领域的基本信息传达给微观主体,使之能够对所处行业与市场环境进行估计,并进一步进行投资决策等行为。与此同时,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还会进一步影响政府行为效果和公信力。合规有效地发布公共信息,不仅能提高政府所实施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提升政府公信力,促使民众增加对政府部门的行动力与治理能力的信心,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 优化“事前”经济社会行为。完全、充分、真实的公共信息能够减少经济社会参与主体的信息搜寻成本,减少“隐藏信息”对于交易双方的干扰,也有助于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事前“逆向选择”问题。 能约束“事中”“事后”经济社会决策行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基于相关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经济社会参与主体可以及时获取、上传失信的“代理人”信息及行为,并纳入失信人“黑名单”,减少“隐藏行动”对于交易双方的干扰,从而有助于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事中、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开展公共信息审计是控制公共信息发布风险的需要 降低真实性风险。真实性风险的核心要素由内容和形式构成。一是内容不实风险。公共信息提供方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受自身信息资源与能力的限制,公共信息提供方在制订与发布信息时,内容可能存在不真实、不一致和安全保密等风险,对市场参与者和政府决策与社会运行产生很大的风险。二是信息表述不准。由于公共信息接收者知识结构、学习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公共信息在表述、交流与传递时存在失真风险,还会影响公共信息提供者的决策。 降低非对称风险。信息传播运用环节的非对称风险主要有信息延迟、提前发布和碎片化风险。非对称风险源自流通运用环节。政府相关部门所存在的管理层级,使得公共信息在发布传播时可能出现信息延迟风险。同时,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信息发布手段的应用还会使得公共信息存在较大的提前发布风险。公共信息的碎片化特点会使得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协作存在阻碍,而地区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则进一步加剧了公共信息主体的合作难度,使得主体之间的沟通不畅,降低社会运行的效率。公共信息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会使得公共资源只能够在一定的时间与地区范围内进行自由流通,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