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非母语口音评估研究 陈默 冯沫悦 非母语口音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对言语交流是否能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两个实验着重考察影响汉语非母语口音评估的两个因素:评估者语言学经验和发音人第一语言。研究结果表明:(1)评估者的汉语语言学经验对口音评估影响显著。从评估者的一致性来看,语言学经验贫乏的汉语母语者最低,其次是语言学经验丰富的汉语母语者,高级水平俄语母语者最高。而且,评估者的汉语语言学经验跟发音人汉语熟练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2)发音人第一语言对汉语非母语口音评估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会受发音人熟练度的调节。乌尔都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的口音评估受熟练度影响较小,前者口音最重,后者口音最轻。英语、俄语和泰语母语者的口音评估受熟练度的影响较大,俄语母语者口音改善程度最大,其次是英语母语者,泰语母语者的口音改善程度较小。 《世界汉语教学》,2020.2.260~274 夹注式修辞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动因 池昌海 吴鹏 网络中的夹注式修辞可以看作是说话人传达主、客观信息,故意凸显其认定的事实或主观态度及评价的修辞语用表达。在构造的过程中,“音节优先对应”规律导致说话人追求形式上的表达特点,使夹注式修辞产生了一系列的句法错配现象。传统的反语或近义关系无法揭示夹注式修辞的语义本质,需要从[±事实性]的角度进行重新分析。夹注式修辞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客观基础与主观基础。说话人通过对不同事件或事态的有机整合,将语言符号创新性地间隔夹注,同时借助当前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实现了特殊的交际意图。 《当代修辞学》,2020.2.36~45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话语研究 ——基于“双层—五步”框架的中西医话语互动分析 在批评话语研究领域,话语被阐释为语言使用与相关社会因素之间辩证关系的社会实践。将此观点投射到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上面,话语互动研究可以从不同话语在语言使用和社会因素两个层面上的互动入手,并按五个步骤依次进行。运用这个“双层—五步”分析框架,以央视《新闻1+1》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就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对中医专家张伯礼的连线采访为分析语料,探究中医话语与西医话语之间的互动问题,认为中西医话语互动形成中西医结合新话语。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医疗实践中,中西医结合话语显示出动态变化的意义特征,这与中医从业者社会认知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128~139 论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可持续性 杜敏 刘志刚 语言扶贫作为中国智慧,是对某些因语言因素造成各方面发展障碍的特定群体所进行的一种帮扶活动。语言扶贫在精准扶贫战略下聚焦为推普脱贫,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语言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拓展其内涵,不但要继续进行推普减贫的狭义语言扶贫,还要进行广义的扶贫,即分对象、分阶段提升各类人员的语言能力,克服语言因素对他们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所产生的阻碍,进而促使其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内生性发展的能力,进行语言文化的振兴,语言生态的保护,语言资源的开发,真正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