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尉方语,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电邮:garfield3@163.com。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比喻跨度指比喻复合词从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与比喻被理解的难易程度呈正比,与比喻复合词的词义透明度呈反比。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大小主要受六个因素影响:本体的显隐、相似点、词素间的语义结构关系、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频率。六个因素对比喻跨度的影响力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按照影响力的大小对所考察的定中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进行分层级排序。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一、比喻跨度的概念

      在介绍比喻跨度之前,需要先引入“词义透明度”的概念。李晋霞、李宇明(2008)指出,“国外语言学界用‘语义透明’(semantic transparency)来说明语言单位的‘整体意义’可从其‘部分意义’上得出的难易程度”,由此提出“词义的透明度”,“指词义可从构成要素的意义上推知的难易程度”,并依据由词素义推知词义的难易程度将词义透明度分为4个梯级:完全透明、比较透明、比较隐晦、完全隐晦。“完全透明”指词的整体义基本等于部分义之和;“比较透明”指词义无法从部分义直接得出,部分义指引词义的理解;“比较隐晦”对应部分词素义无法识别;“完全隐晦”对应所有词素义无法识别。其中,“比较透明”又分为“直接示意”和“间接示意”,前者指词素以字面义指示词义,后者指词素通过引申指示词义。比喻复合词被归入“比较透明”的“间接示意”一类。但比喻复合词内部的词义透明度是不均质的,还有进一步划分的空间。

      与普通复合词不同,比喻复合词的成词过程既是一个命名过程,其内部又包含一个比喻过程,比喻复合词词义透明度的高低主要与该比喻过程有关。不同比喻复合词内部的比喻情况不同,包括本体的显隐、相似点、本体喻体相似程度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使人们在理解不同比喻复合词时由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有了远近之别,这种由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在本文中称作“比喻跨度”。联想是连接喻体和本体从而理解一个比喻的桥梁,由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直接关系到比喻理解的难易程度。联想距离越小,意味着比喻跨度越小,比喻就越容易被理解;反之,联想距离越大,意味着比喻跨度越大,比喻理解起来就越困难。比喻复合词的词义透明度与复合词比喻理解的难易程度相关,因此,词义透明度的概念在比喻复合词中主要表现为比喻跨度的大小,比喻跨度越大的复合词词义透明度越低,比喻跨度越小的复合词词义透明度越高,二者呈反比关系。

      人们的知识储备、文化层次、生活环境等因素差异都可能导致对比喻跨度的不同感受,有学者将“词义透明度”分为“大众词义透明度”和“词典词义透明度”(李晋霞2011)也是出于对这种情况的考虑。比喻跨度是一个标准客观、结论客观的概念,由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是在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下造成的,由主观因素导致对比喻跨度的不同感受不属于本文的讨论内容。

      定中式比喻复合词可分为整体比喻复合词和部分比喻复合词,本文以其中的部分比喻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定中式复合词对应的都是事物概念,比喻跨度的分级在同一范畴内进行,复合词之间具有可比性,影响因素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类词构成部分比喻复合词的主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简称《现汉》)共收录部分比喻复合词1365个,其中,定中式比喻复合词1113个,约占所有部分比喻复合词的81.5%。本文语料、词义、词素义释义均以《现汉》为主要来源。

      二、比喻跨度的分级

      比喻跨度的分级实质是对本体喻体联想距离的大小进行排序,而比较联想距离的前提是对本体喻体的识解,尤其是对本体的识解。因为所有喻体都由喻指词素表示,但不是所有本体都由直指词素表示,有一部分本体处于隐含状态,通过喻指词素间接表示。这样本体就可以区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类,内隐类本体需要先行予以识别,与外显类本体相比,由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显然更大,本体隐含的复合词比本体外显复合词的比喻跨度更大。

      所有前喻式定中复合词均为“喻体+本体”,本体外显于词面之上,如“板鸭”“耳房”;而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情况不同,有一部分复合词的本体隐含于词面之下,如“木耳”“海马”“帽檐”为“语义特征+喻体”,“木耳”的本体为“像人耳一样的真菌”,其他例子均如此,这在学界已普遍达成共识。还有一部分复合词本体的显隐学界有不同看法,主要指“雪花”“林海”一类,许多学者认为是“本体+喻体”①,本体外显于词面之上。颜红菊(2007)则认为,“这类词的隐喻结构并不是‘本体+喻体’,而是用喻体直接称代本体,喻体通过比喻意义的固定化,产生出新的语义类别。”我们赞成颜红菊关于本体的看法。“本体+喻体”的看法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使本体与喻体原本的比喻修辞关系在结构和意义两个角度发生错位,在结构上本体限定喻体或在意义上本体是喻体的语义特征都是违背逻辑的;另一方面,由于“雪花”是“雪”不是“花”、“林海”是“林”不是“海”而认为前一词素是本体的看法是将“语义真值”作为判定标准,王军(2005)指出“语义真值”的判定标准不具有通用性。因此,我们认为“雪花”“林海”一类与“木耳”“海马”类一样也是“语义特征+喻体”,真正的本体由喻指词素表示,喻指词素已经通过比喻获得了新的称代事物或状态的意义②,“木耳”“海马”的本体表示某种事物,而“雪花”“林海”的本体表示某种状态,“雪”“林”作为特殊状态的主体,在这里起限定作用,整个词的意义表示一种雪的像“花”的状态或林的像“海”的状态,前者强调的是雪一片片的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林子无边无际的状态。

      综上,所有前喻式定中复合词为“喻体+本体”,本体外显;所有后喻式定中复合词为“语义特征+喻体”,本体内隐。后喻式定中复合词由喻体到本体的联想距离更大,比喻跨度整体大于前喻式定中复合词。我们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③来佐证这一结论,问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通常更容易理解前喻式复合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