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歧义句“宝玉骑累了马”和“张三追累了李四”在文献中多次论及。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两个句子都不会有歧义,因为语境具有解歧的作用①。此外,在口语条件下,重音和语调也可改变句子的信息结构从而使歧义消失。如果没有这些解歧条件,这些形式相同的句子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解读。本文在前人和同侪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个歧义句作一新的探讨。 一、以变元为枢纽研究动结式 在剖析动结式经典歧义句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笔者以变元为枢纽考察动结式的研究视角。不考虑带标记的“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等②,一般动结式呈现
两种格式,可分别称之为一式和二式。斜杠前表示动结式的词类构成,斜杠后代表的是语法关系。V+R(VR)即通常所说的“述结”或“述补”(也称“动结”或“动补”),为动结式的复合谓语。笔者研究的动结式是包括名词在内的整个句式,不只是VR述结部分。S和O分别是整个动结句式的“大主语”和“大宾语”,有别于
作为底层动词可带有的主语和宾语。
的底层论元须经过句法操作,经VR复合谓词赋格,提升为大结构的论元S或O。 一般认为,动结式含“动作事件”和“结果事件”两个子事件,前为因,后为果,通过VR复合谓词整合成一个致使复合事件。它的意义是:某(主体的)动作或行为作用于或影响另一主体,致其发生状态变化或实施动作。在有些情况下,受影响并发生变化的主体可以是发出动作者自身。③ 1.致因、致元、变元、变化复合体 引发变化或导致结果的始源是“致因”(Cause)或“致元”(Causer),而承受结果发生变化的主体是“变元”(Theme)④。致因指动作事件,致元则指引发或导致变化的实体(人、工具或其他事物),致因可以有(或没有)致元的参与。变元和致元是动结式作为整体的语义角色,它由VR复合谓语赋格,成为动结式的大宾语或大主语,而不是V或R的底层论元。 (1)他敲碎了土圪塔。(致元:“他”;变元:“土圪塔”) (2)人头马喝哭志愿者。(致因:“喝人头马”;变元:“志愿者”) “变元”和“变化复合体”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概念。变元是承载发生变化结果的主体,是动结式R陈述的对象。所有含VR述结结构的句式,包括一般动结式、带标记的“把”字句、“被”字句和重动句等,都含变元,且这些句式都含“变元+结果”的变化复合体。一般而言,变元充任带述结结构“被”字句的主语、“把”字句“把”的宾语、重动句的主语。 一般动结式: (3)带刺的板凳扯烂了我的裙子。(变化复合体:“我的裙子+烂了”) “被”字句: (4)一条街垃圾桶全部被踢翻。(变化复合体:“垃圾桶+翻了”) “把”字句: (5)有的人把名炒响了,有的人把口袋炒鼓了,有的人名利双收。(变化复合体:“名+响了,口袋+鼓了”) (6)他看书看累了。(变化复合体:“他+累了”) 2.分类:致因凸显动结式和变元凸显动结式 致因凸显动结式的致元/致因位于句首,变元位于句末,致元/致因和变元各执一端,呈现为一式: (7)他敲碎了土圪塔。 (8)三国故事说笑了大家伙。 致因凸显动结式既交代了变化的结果,又表达了致使变化的原因或过程,表征一个完整的致使结果事件,突出了致元或致因的地位。 变元凸显动结式的变元位于句首,一般呈现为二式,少数呈现为一式: (9)铃铛锈蚀了。 (10)房东喝醉了酒。 变元凸显动结式不含致元,效果上贬抑了致因,消减了动作事件的作用,但突出了变元,强化了变化的结果。
表1、表2概括了一般动结式基本句型的两大类别。表中第三列用Van Valin & LaPolla(1997)给出的方法表征了各个句型的词汇概念架构。 3.两个特殊句式 因分析歧义句的需要,有必要重点说明上表中两个特殊的句式。 一式A4型:
与其宾语倒装的致因凸显动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