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薇薇,女,四川南充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汉语语法与出土文献整理研究,邮箱:799129235@qq.com;潘玉坤,男,江苏兴化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汉语语法和文字训诂研究,邮箱:panyukun03@126.com(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上古汉语“亡”“莫”“罔”等常可表“没有谁/什么”的意思,但它们的词性归属、来源和产生机制目前仍存争议。本文首先辨明,将该类否定词归入动词或副词都是不合适的,它们确属代词。然后通过梳理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材料中相关否定词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揭示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产生背景。最后,分析否定性无定代词系统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并厘清否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动词、否定副词的关系。本文认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来源于否定词,其产生和发展受到语义、句法和语用的多重影响。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上古汉语中“亡”“莫”“罔”等常可表“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思。《马氏文通》(2009:83-85)将表“无人/物”义的“莫”“无”归入“约指代词”。马氏之后,诸家对这类词续有论述。有的称“无指代词”,如杨树达(1954)和杨伯峻(1963)、何乐士(1992),《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1992,2012:157)说:“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或物,排除一切对象。”有的称“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定代词”,如王力(1962)、郭锡良(1999)和李佐丰(2004),王力(1962,1999:270-271)指出:“‘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如果要把它的意义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钱宗武(2004)则称“不定代词”。为讨论方便,本文统称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区分必要时,省称代词。

      不过对于“代词”这一定性,学者们其实也没有形成共识。有人主张归入副词,周生亚(1964)认为“莫”是“表范围的否定副词”,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谢质彬(1982)、林海权(1983)。有人主张归为动词,韩学重(2000)认为“莫”是“表示‘未有’的概念的动词”,喻遂生(2002:63)亦将金文中通常视为无定代词的“亡”(按指“亡不”“亡弗”类)暂归为动词。

      目前为止,对这类词的研究多为对某个或某几个词的描写、比较,缺乏系统考察。因此,本文想对此作一番整体性探索,就其词性认定、来源和发展轨迹、发生机制等,呈献我们的思考和意见。所用语料,主要是甲骨文、金文以及《尚书》《诗经》《周易》三种传世文献,有些地方也兼及秦、楚简牍与《左传》《论语》《史记》等材料。①

      二、词性归属

      如上所揭,学界对“亡”“莫”“罔”等的词性归类有无定代词说、副词说和动词说。那么,哪种说法最合适呢?

      我们认为,这类“亡”“莫”“罔”不应划入副词和动词。因为从句法功能看,这类词与它后面的成分的关系相对松散,指称性较强;尤其先行词缺省时(如“莫知我艰”“莫之敢指”),其指称性更加明显,充任陈述对象;同时,这类词在语用表述上也有自身特点。这里以“莫”为例略作说明:

      

      例(1),韩学重(2000)认为,“莫”否定“我知”情况的存在,谓“没有知我的”。依韩说,则该句仅否定相关情况的存在,叙述性偏弱;而事实上,此句“也夫”煞尾,感叹叙述意味颇浓。若解作“没有人知我”,整体表示对“我知”的周遍否定,则更契合语境,与邢昺疏“言无人知我志者也”也正好相应。此“莫”指称性明显,在句中作主语。例(2),韩文认为“有标志的名词化结构‘者’字短语用作‘莫’的宾语”,言“富人没有肯(把女儿)嫁给他的”,否定富人中存在某类人。但这样理解,不仅“莫肯与者”与“平亦耻之”的对应关系被忽略,前后句衔接也不平顺。而将“莫”视为无定代词,“者”视为语气词③,周遍性否定叙述,谓“富人没有人肯(把女儿)嫁给他”④,则事实更加清楚完整,表述也更加自然。例(3)中的“莫”指称性同样明显,“莫敢仰视”谓“没人敢仰视”。必如韩文那样理解——“敢仰视”名物化,“莫敢仰视”是否定诸侯将中存在这种情形——实在纡曲难从。

      综上,“亡”“莫”“罔”这类词,它们指称性较强,能充当主语,可表周遍,有明显不同于副词和动词的地方。我们赞同将它们定为“无定代词”。

      三、上古汉语中相关否定词的使用和发展概况

      上古汉语否定词较多,为方便讨论无定代词的产生与发展,此处暂据有无代词用法将其分为两类:(一),在甲骨文、金文、《尚书》等文献中已出现无定代词用法或类似用法者,包括亡、无、莫、罔、靡、毋⑤,统称“亡、无”类否定词;(二),在上古汉语中没有无定代词用法者,包括不、弗、弱、勿、未等,统称“不、弗”类否定词。接下来我们将简要梳理甲金等早期文献中“亡、无”类否定词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并略述“不、弗”类否定词,以揭示无定代词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一)亡、无类否定词

      1-1“亡”甲文中多作否定词。据我们统计,《合集》《补编》《屯南》《英国》《怀特》《苏德》《天理》《东大》《旅顺》《辑佚》八书中,“亡”总共出现了24602次,其中,近22000例作否定动词,近500例作否定副词。“亡”作动词,义为“没有”,如:

      

      “若”在卜辞中多训“顺”,“亡不若”,无不顺;“亡不”为跨层结构。

      1-2到了金文中,“亡”仍主要作否定动词、否定副词。用金文数据库统计,“亡”共123见,其中作动词43次,作副词15次。“亡”作动词表“没有”,如:

      

      金文中“亡”可否作无定代词用?《金文形义通解》(1996:2991,下文简称《通解》)明确指出,“亡”犹典籍之“莫、无、靡”。据我们调查,“亡”西周早期已经作无定代词使用。“亡”作代词两周金文共统计得23例,其中“亡不”形式20例;“亡敢不”1例,“亡弗”1例,单用1例。部分用例如下:

      

      例(17),前一“亡”字句,杨伯峻(1963)释为“文王之子孙没有人不想念先王法度”,是将“亡”作无定代词处理。武振玉(2006)认为“两个‘亡’指称的均是前面的‘文王孙’”,皆为无定代词。例(18),潘玉坤(2005:131)认为:“‘亡’是无定代词,作主语。‘方蛮’作‘亡’的先行词。‘亡不见’的结构是:代词主语+否定副词状语+谓语中心语。”“亡不”属于跨层结构。例(20),喻遂生(2002:62)、武振玉(2010:54)均将句中之“亡”视为否定副词;但考虑到“亡敢不”前有表否定范围的“小大邦”,将“亡敢不”解作“没有邦国敢不……”,周遍叙述,更贴合语境,事实上黄盛璋(1983)即解为“大小邦国没有一个敢不贡献其服贡,皆迎王命”。潘玉坤(2005:135)也视此“亡”为代词,并指出“小大邦亡敢不,具逆王命”与《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相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