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6年中国科技领导体制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晋芳,理学博士,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038)。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以何种组织形式和方法领导科学工作是当时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科学领导中心”,探索建立了专门委员制度、专业工作委员会和学部制度,逐渐确立了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的学术领导地位。全国科联是自然科学各专门学会的联合组织,是中国科学院进行学术领导的“群众基础”。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和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主要机构,其中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20)01-007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让科学事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建设,必须重新组织科技队伍,筹建新的科技体制与领导体制,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不断探索,党和政府重新构建了新中国的科技体制,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从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3月,在科研体系方面,建立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机构和国防科研体系构成的五路科学大军;在科技领导体制方面,形成的基本框架是:中国科学院通过建立专门委员制度、专业工作委员会和学部制度,逐渐确立了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的学术领导地位;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科联)是中国科学院进行学术领导的“群众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下简称中宣部)科学(卫生)处①、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的主要机构,其中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1956年3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为核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新中国的科技领导体制基本定型。本文仅讨论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之前新中国科技领导体制的构建过程。通过梳理相关机构的职责及其关系、工作内容的变化可以管窥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科技领导体制的不断探索。

       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对党和政府中的一些机构(如中宣部科学处、中国科学院等)领导科学事业的研究②,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研究新中国科技领导体制的窗口;周望和赖静萍关于“领导小组”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新中国科技领导体制的新视角③;钱斌的《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系统梳理了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从中国科学院、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变迁过程④,但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体制领域,对于这些机构间的关系着墨不多。此外,还有一些回忆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领导体制有所涉及,如薛攀皋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科学事业实行统一领导的建制过程,对中国科学院工作职能的演变有较为深入的分析⑤。然而,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领导体制而言,党和政府通过何种组织形式、何种方法领导科技工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对几个重点机构设置、运作机制的描述,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领导体制的框架,厘清党和政府领导科技工作的发展脉络,揭示新中国科技领导体制从多元化向一元化过渡的过程。

       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联合组织——全国科联

       早在民国时期,中国科学家就尝试建立一个能统筹领导中国科学事业的组织,如1945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就试图解决科学工作分散的局面、通盘筹划科学工作,但因国内时局的变化,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很多设想未能实现。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这一胜利使全国人民解放在望,也使科学技术工作者倍感喜悦和兴奋,并促使他们认识到进一步团结和组织起来的必要。首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提出举行全国性科学会议并在会议上建立全国科学工作者的组织。这个建议得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会多数在北平的理事的赞同,并得到中国化学会北平分会的支持”。⑦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选举科学界的代表,同时有组织有领导地发展科学事业,中共同意着手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以下简称科代会)。科代会第一次筹备会于1949年5月14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以及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4个科学团体发起,邀请国内理、工、农、医各界知名人士及各地区的有关机关和团体的代表,共同组成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筹备委员会”,“在筹备委员会成立之前,由发起者及在北平的科技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成筹备委员会的促进会,以促进筹备会之成立”。7月,经科代会筹备委员会促进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决定,科代会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四项:一是“团结并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从事新中国的建设而服务于人民”;二是“检讨中国以往的科学工作以供今后改进的参考”;三是“确定中国科学工作的总方向并制订纲领”;四是建议“成立全国科学界的联合组织”。⑧可见,建立一个全国科学界的联合组织并讨论规划全国的科学工作是科代会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全国科学界的联合组织”,科代会筹备委员会常委会主任委员吴玉章指出:“科学界组织既不同于政权机构,也不同于工会组织,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科代会筹备委员会常委会秘书长严济慈指出:“今后科学团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将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结合的专门性学术研究团体……在各种专门性的科学团体之上有一个联合组织,也有其需要的”。⑨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50年8月,科代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普协会)两个组织。其中,全国科联的宗旨是:“联合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从事学术研究,提高生产技术,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全国科联主席为李四光,副主席为侯德榜、曾昭抡、吴有训、陈康白,秘书长为严济慈,副秘书长为涂长望、丁瓒。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在性质上“是学术性的群众团体,是通过群众性学术活动来团结科学工作者提高思想业务水平的有效的组织,是国家科学研究机关与业务部门的群众基础和助手,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用的组织”。全国科联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联合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学会加强与科学院各研究机构及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使各学会的活动得到有关方面的领导和支持;“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动并协助各学会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对已成立的学会指导他们通过学术活动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对尚在筹备中的学会,推动其工作,使之逐步正式成立”;“统一负责各专门学会有关国际科学文化交流的工作”。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