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0日早晨,湖北省卫健委公布19日湖北全省病例数据后,相关内容被多家媒体转发。这些媒体在转发数据时,对各地方新增病例、核减病例数据采用简单罗列的办法呈现,并在标题中直接使用经过计算的确诊数据。由于数据类别表述不清晰、数据间关系模糊,出现了全省总确诊病例数少于武汉市确诊病例数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与质疑。几个小时后,《环球时报》等媒体对最终确诊数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补充说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对核减病例的判断方式也进行了解释。媒体及时发现公众的疑惑,并进行补充说明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是,此次“补充说明”也暴露出媒体在新闻中使用数据时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与意义 数据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由来已久,但是在近几年,随着数据新闻及数据可视化的发展,数据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中的点缀,而是被挖掘出了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一)数据可以直接呈现信息 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是指“有根据的数字”。所谓的“有根据”则是指数据是对客观世界测量结果的记录,而不是随意产生的,它是信息的载体。[1]而信息本身就具备了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特质。因此,数据本身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一手资料,可以较为直接地传达信息。从这个角度而言,数据本身也富含了构成新闻信息的要素。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每天跟进最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治愈病例和死亡病例等数据,这些数据发布的时间段较为固定,更新时间间隔较短,受众可以根据新闻中的数据直观地感受到全国或某地区的疫情控制情况及变动趋势。此时的数据就是新闻,而且是新闻价值和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可以说,疫情新闻的传播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某些情境下,数据可以呈现出语言、文字或图片所无法描述的内容,甚至描述得更加精准。 (二)数据可以增强内容的说服力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行为准则,尤其是在呈现重要的观点和结论性信息时,离不开事实的支撑。当下,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有时候也需要“用数据说话”,真实、客观的数据可以使新闻更加可信可靠,相比单纯的叙述或宣传活动,有数据支撑的内容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与支持。2020年2月26日,公众号“平安湖北”对防疫期间湖北省公安机关的民警和辅警感染新冠肺炎、因新冠肺炎去世、新冠肺炎治愈和一线防疫中殉职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在致敬身处防疫一线的公安民警的同时,也让广大受众充分感受到了湖北防疫战的艰难和疫情的残酷。另外,病毒的传染力和疫情的发展情况也是通过新闻传播中的数据体现出来的,受众可以通过变动的数字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更为清晰的认知,树立起防疫意识和重视疫情、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的态度。 (三)挖掘数据可以揭示深层含义 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2]孤立的数据价值可能不大,但是,挖掘大体量数据内部蕴含的关系,则像是在开发资源丰富的矿藏。可以说,对数据进行挖掘是新闻报道(讲故事)的组成部分,挖掘数据的过程就是发现新闻点、剖析数据背后新闻意义的过程。新闻工作者通过分析对比数据,找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联性,进而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为受众提供新的认知视角,达到更清晰地呈现新闻故事的目的。对多维数据的挖掘与呈现,推动着新闻报道从追求时效性的外在特征,向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为核心转变。这种变化有助于发挥专业媒体的资源优势,引领受众进行深入思考,探寻新闻事件的真相。 二、新闻传播中数据使用不当的表现 无论何时,新闻从业者一旦缺乏与数据相关的职业素养,势必造成数据所传达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导致受众对媒体和数据来源主体产生质疑。在新闻传播中,数据使用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对数据内涵和计算科学性的认知不足 数据本身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现实情况,但是这种反映要建立在对数据内涵的清晰认识和对计算方式科学性的认知上,否则通过数据得到的结论就可能有悖于现实情况。一方面,媒体和公众要充分认识到“数据”是存在欺骗性的,一组原始数据会因为计量方式和运算法则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原始数据体量过于庞大,难以通过直接观察数据就得到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源主体如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有时会选择对数据进行梳理或二次运算,把得出的较为明确的结论呈现给受众。这就导致了一种可能:在不违背原始数据真实性的情况下,选择最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运算和计量方式来呈现工作成果,比如平均数、众数等统计学指标虽然可以传达一定的信息,但是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仅对这样的数据进行公布,可能会遮蔽数据本可以反映的其他方面的事实。因此,新闻媒体通过呈现由数据得出的结论时,需要充分考虑数据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和反映事实的有限性,以规避对数据缺乏全面认知或计算不科学带来的重要信息缺失和受众对数据的曲解。 (二)对冗杂数据提炼不够淹没了重要信息 新闻传播活动中使用数据的意义就在于数据中包含着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因此,就像采集和呈现事实的原生态是新闻媒体的追求一样,获取和发布原始数据,确保真实性也是媒体力图实现的目标。但是,对受众而言,信息消费只是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不可能全天候地跟踪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一种跟踪与解读数据信息的工作,应该是由媒体来完成的。[3]在新闻传播中罗列数据看似是在呈现原始状态的信息,实则会造成受众心智成本的升高,导致新闻文本的可读性降低。毕竟受众的注意力、对数据的理解力,以及对数据的兴趣与敏感性都是因人而异的。单纯将冗杂的原始数据呈现在受众面前,将提炼信息的任务全权交给受众,某种程度上是媒体缺乏对数据的审慎态度和失职的表现。对数据的过于简单化处理,既说明传播者对数据的本质缺乏认识,也反映出媒体对数据资源的开发不足。根据报道选题、数据类型来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而不破坏信息完整性的处理,才能提炼出符合新闻价值判断的信息,便于受众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