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发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发明的中断为观察对象,阐述了他们的传承观。他们认为,信息传播不仅是传出去,还有传下去的内涵,即传播是共时性的传出去和历时性的传下去的统一体。马克思恩格斯从时间的纵向维度,即过去、现在、未来这一时间维度上,对传播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形成了他们的传播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之中,成为解释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我们称马克思恩格斯和这一传播思想为传承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可以看作一部传播学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对重新审视传播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考察腓尼基人的历史,发现了发明失传和中断这一历史现象的。他们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关于这一点,腓尼基人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由于腓尼基民族被排挤于商业之外,由于亚历山大的征服以及继之而来的衰落,腓尼基人的大部分发明长期失传了。”[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把“发明”看作一种传播内容,这些内容在从过去到现在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中断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传播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与中断性,他们将这种延续性和中断性置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揭示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我们将这种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的传播,称之为历时性传播,将处于同一时间内在社会空间上扩散的传播,称之为共时性传播。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的发明失传和中断的问题,是一种历时性传播维度的探讨。 考察文献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是将传播置于交往之中进行探讨的,他们认为传播——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是交往的一部分,传播的目的和动机,内容和方式,变化和影响并不决定于传播自身,而是决定于交往,决定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即信息、知识和观念的传播是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的结构性行为——即传播是作为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传播是交往之中的传播,并在交往之中实现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始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直到马克思主世前一年,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承观。 马克思恩格斯传承观对传播学将信息从交往中抽出来,进而忽略信息产生和传播的事体——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行为,以及对于传播的历时性的忽略,都有批判意义,有助于传播学研究从职业化的泥沼中走出来;有助于传播学研究从只看见现在,看不见过去和未来的狭隘中走出来;有助于传播学研究从只看见信息传递行为,看不见信息传递行为背后庞大的社会之网和历史长河的机械中走出来,从而还传播学研究一片历史的天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发明中断的探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命题,即传播是融合和统一于交往之中的,并在交往之中实现了共时性的传出去和历时性的传下去的统一。传播总是通过不同技术类型的媒介与不同类型的交往相融合,或者说交往总是通过不同技术的媒介采取相应的传播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的发明是一种传播内容,这一传播内容的属性不仅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还是操作性的,不仅包含着显性知识,还包含着默会知识,即传播内容不仅提供认知,还提供操作。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关注作为传播内容的发明呢?恩格斯说:“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物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2] 二、马克思恩格斯传承观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承观广泛分布在他们从青年到晚年所写作的论文中(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交往的研究略表》),他们从社会交往的层面,考察信息如何在时间上延续下去——即传下去的问题,并以此说明信息是如何通过传承影响社会发展的,他们研究传承观的旨趣在于研究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交往的研究略表
书目 | 写作时间 | 相关内容 |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马克思写于1843年10月-12月 | 对交往的观察从精神视域转向了物质生活领域 |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 | 马克思写于1844年4-8月 | “交往异化” |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恩格斯写于1844年9月-1845年3月 | 机器生产对交往和文明传承的革命性影响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马克思恩格斯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11月 | “世界交往” | |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恩格斯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 | “世界文学” |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马克思写于1857年8月-1858年3月 | 交往的三个形态 | |
《资本论》 | 19世纪60年代 | 区分了交往关系与生产关系 | |
《人类学笔记》 | 马克思写于1879-1881年 | 东方社会所固有的民族狭隘性只有在世界普遍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克服 | |
《历史学笔记》 | 马克思写于1881年底-1882年初 | 交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