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20)03-0089-06 教学与对话紧密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师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对话,可以说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不同教学显现出在不同程度上的对话性格。“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在广义上,它存在于自古及今的教学过程中。”[1]对话教学常常被提及,但究竟对话之教学如何展开,其内在机理如何,却鲜有人谈及。对话,就其深层意义而言,就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朝向真理的谈话。正如纪伯伦所言,“真理需要我们两个人来发现:一个说,一个理解”[2]。个体成长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还原成个体知识学习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过程,而是要在人与人彼此交流、共同存在的背景中激发个体对知识与真理的欲求的过程,也即通过人与人富于爱心的对话而带出个体持续地欲求知识的生命姿态。一旦把知识的学习降格为现成知识的记诵,个体反过来便不再欲求知识,转而成了知识的容器;而一旦把学习还原成孤立个体的理智活动,教学的教育性旨趣就大大降低。显然,旨在个体成人的教学,就其根本而言应是对话性的。 一、对话的意蕴:从交流方式到生存方式 人生活在世界中,总是意味着人活在他人、自然和历史之中,人在他人、自然和历史的背景中建构自我,没有人可以孤立地成人。自我的发展过程究其实质而言,正是个体与他人、历史、自然对话的过程,通过这种对话的深度展开,个体最终回到与自我的深层对话。师生在教学中的对话正是要引导个体与更宽广的他人、历史、自然的深度对话,这种对话显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现实层面的对话展开,即通过师生以及类似师生交往的对话者之间对话关系的展开而进入对话情境中;二是对话的深度延展,即通过现实师生以及类似师生交往的对话者之间的对话,引向个体与想象中的他者、自然、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对话;三是对话中的自我回归,通过个体在与无数他者、自然、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对话中获得内在自我的充分敞开,由此而促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对话,引导个体认识自我与他人、自然、历史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认同之中建构更趋合理的自我,最终回到人的自我认识。 在教学中真实地发生着的对话,意味着师生此时此刻彼此朝向对方,一起思考、寻求、守望、探索某种高于你我彼此的事物。对话总是关于某种知识与真理的对话,个体在对话中意味着知识与真理对个体的开放性,由此而唤起个体置于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之中。对话意味着“人们自由地交流思想,并彼此怀有敬意地展开辩论”[3],由此而把自我真诚地融入对话过程之中。对话总是在师生多个主体之间发生,师生在对话中就意味着师生彼此敞开、相互联结,因而对话本身就成为师生彼此相连、走向共在的基本方式。完整的对话正是通过人与人彼此敞开,共同转向所谈论的事物,正因为如此,对话的过程乃是个体从孤立与狭隘自我之中超越出来,进入人与人的彼此联结与共同存在之中。这里的超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个体和他人一起交流,这让个体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由此而切实地超越自我的孤立性存在,活在你我他之中,走向个体与他人的共在;二是因为彼此朝向对方而说话,每个人都不固执于个人的一己之见,使得个人思想保持向着更高事物的开放性,由此而切实地超越自我的封闭性存在。 理想的对话在引导个体走向他人、走向生命共同体的同时,也引导个体走向更高的美善事物,由此而走向精神共同体。对话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正是个体在教学中走向人与人彼此联结的基本方式,也是个体走向精神教化的基本实践形式。好的对话不仅激活个体的理智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的敞开而激活个体生命,保持个体精神的开放性,也即保持个体成人向着更高事物的开放性,由此而把个体带入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同存在,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正因为如此,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三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交流方式,即通过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其次是作为思想方式,即通过对话来开启思维,深化交流,促成对事物的深度理解;最后是作为生存方式,让个体通过对话来真实地活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彼此开放,共同追寻美好事物,活出更高的人性姿态。 二、对话的展开:从日常交往转向对更高事物的欲求 (一)对话何以可能:日常交往的转向 对话究竟何以可能?我们先来看古希腊苏格拉底与色诺芬的一段对话: 苏格拉底在一段狭长小道上碰到色诺芬,并伸出手杖挡住他的去路,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在得到回答后,苏格拉底又提了一个问题,问在哪里人们可以变得美好和善良。他完全给弄糊涂了,于是苏格拉底说,“那么,就跟随我来学习吧”。正是从那时起,他就成了苏格拉底的一名学生。[4] 苏格拉底问色诺芬,“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这是典型的从日常生活出发,也即从直接进入个人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出发。苏格拉底接着问,“在哪里人们可以变得美好和善良”,这显然是日常生活场景的迅速转向,可以说是个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空间的撕裂,由此而唤起个体心智世界的陌生感与紧张感,个体无法满足于既有的日常生活的知识,而必须转向对更高事物的探寻,这使得个体被置于追求更高知识的过程之中。当色诺芬表示茫然无知时,苏格拉底并不是简单地授其以知,而是把他引向对知识的不断探求之中。苏格拉底对话正是以陌生事物进入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来唤起个体的惊奇感,由此而激励个体对智慧的追求,也即激发个体的哲学之爱。这是苏格拉底对话的结果。从日常生活事物出发,转向日常生活之上的更高事物,由此而引导个体灵魂的转向,并在此过程中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长久地保持自我对更高知识的欲求。这正是苏格拉底对话的基本过程。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乃是立足生活交往而发生的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也即以日常交往形式为基础,引导个体转向对更高事物的欲求,让个体灵魂从日常生活状态之中超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