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受传统考试文化、现代消费享乐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劳动及其教育观念萎缩的趋势不减,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和控制了人的身体,加剧了这种趋势与危机。这些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是身心二元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且认为心的发展与身体无关。其实割裂的机械劳动训练与精神德育灌输,既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又逆时代发展。未来,以纯粹体力劳动为生的职业将不复存在,但劳动并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不仅是人类大脑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活动,而且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方式,还将是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该回归身心融合的本源,发展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综合性的劳动学习,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创生性和融合性劳动课程,让学生的身体、心智与情感等“整全的人”参与到劳动学习与创造中,进而实现劳动意识与习惯以及相关知能意情的全面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024(2020)02-0041-09

       教育不仅是当下的实践,还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当下的教育问题与实践必然受过去和未来的影响。当今劳动观念的淡化以及劳动教育的式微,不仅仅是现在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单方面所造成的,也是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氛围及信息科技的发展而影响。劳动教育当下所面临的这些挑战有着共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即身心二元的逻辑与观念,它妨碍了人们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本质意蕴的把握,割裂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劳动教育不是一种单方面的思想道德灌输和价值观教育,更不是体力劳动的体验或训练,而是一种融合心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时,也只有将心智融入劳动活动中,将学习和创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之中,将劳动作为一种学习和创造的方式,作为生活本身,甚至作为一种生活的态度,才能适应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真正促进儿童和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一、劳动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在工业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身体劳动逐渐被工具技术所替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身体解放的时代,人们从事劳动的必要性好像越来越低,加上传统文化中一直隐存着对劳动的偏见,因此劳动在教育中便逐渐失去了市场。而劳动教育的逐渐式微不仅受传统文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教育本身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影响,还面临着消费享乐文化的冲击和被技术控制的危机,消费享乐文化冲淡了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技术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劳动能力的丧失。因此,明晰这些问题及其原因,从本源上还劳动和劳动教育以应有内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面向未来。

       (一)传统文化对“劳动”的偏见

       劳动教育的当代缺失,不仅体现在学校,还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当代,劳动精神的萎缩是全面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仅有15%左右①。以往的学校,例如每日教室内外的卫生、操场和花坛的拔草等都是学生经常参与的劳动,而现在大多都由物业承担。因为劳动课程不与学生学业成绩挂钩,所以劳动课程成了课程表中的摆设,大多是为了充当门面或应付检查。在这种以学生学业或升学成绩直接代替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潮流下,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难免不会形式化。而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被忽视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家长普遍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导致很多学生直到大学阶段,才发现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其实家庭往往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场所,但相当大一部分家长根本意识不到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甚至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现象有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思想在民众的观念中仍有较大的市场。在古代,学习是农民等贫苦阶级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在当时,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考取功名,进而摆脱劳苦的命运。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劳心与劳力绝对的二元对立。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世人对劳动的态度。大众认为他们的后代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劳力”的命运,所以劳动教育是他们不需要的,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传统文化对劳力者的偏见被带进了现代教育中,导致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正如杜威所批判的,现代人仍然把理性作为生活的追求,把那些与技能和劳作相关的事务看作是低级要素,它们是服从理性支配的工具和手段,这种观念在教育中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存在着两种相对应的教育:“一种是卑下的或机械的教育,一种是自由的或理智的教育。”②劳动和技能教育便是那种机械和卑下的教育,而文化和心智教育则是自由和高尚的教育。杜威声称这种身心二元、抑身扬心的观念在教育上的后果罄竹难书。③其实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学习的目的与内涵,还是大众从业的途径与性质都有了本质的不同,学习已经不能仅仅被狭隘地定义在劳心的范围之内,而所谓职业教育也并非是面向体力技能的教育,纯粹靠机械式的体力劳动而生存的职业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消除大众的身心二元观念以及对二者态度上的偏见显得尤其必要。

       (二)消费和享乐文化的侵蚀

       从教育者的层面来讲,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受传统文化和认识上的阻碍,而从学习者的层面来讲,他们的劳动学习的态度无疑更加深刻地受其所生活的当前社会文化影响。也就是说,目前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及其价值观,除了受教师和家长“重知识轻劳动”态度的影响外,更深受社会上消费和享乐文化过度蔓延与侵蚀的影响。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物质产品的丰富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措施的完善,我国快速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首先通过满足富裕阶层的消费欲望,来引导其他社会群体的模仿行为。在这种向下渗透和欲望传递的过程中,欲望逻辑与消费逻辑联结了起来,并给这些欲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的辩护。这是经济拉动内需和商业社会竞争的结果,是他们一手操作的社会文化现象。可怕的是它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妨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制造了道德和精神的危机。例如追赶时尚、对物质和金钱的膜拜、不劳而获和娱乐至上等思想,伴随着消费享乐文化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不仅造成了道德失范和信任危机,还导致利己主义、玩世不恭等负能量以及世俗化和功利化在学校的蔓延。而且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网络游戏、主播文化和娱乐节目的无节制发展与传播等,加剧了未成年非理性消费的趋势,使本就不成熟的消费认知和价值观遭到单向度、片面化甚至扭曲式的发展。而“啃老族”和“宅文化”的出现,更有力地凸显了这种消费娱乐文化盛行与劳动观念萎缩之间的巨大反差。所以,消费享乐文化对青少年劳动观念的淡化同样阻碍着劳动教育的开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