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1958-1978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彦超,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原文出处:
上海党史与党建

内容提要:

1958-1978年,社队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机械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废利旧,原材料获取从就地取材到购买城市边角废料或依靠城市工业以来料加工,生产技术从靠农村土法到聘请城市技术人员并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从行政抽调到多样化社会招聘等。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社队企业具有企业自主权,我国计划经济的“漏洞”衍生了市场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20)02-0022-05

       关于社队企业①的文献颇多,比如汪海波、莫远人、马泉山、陈吉元与韩俊、杜海燕等学者的专著。关于本文研究的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问题,这些文献也都涉及了,但没有深入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有,比如扈映与范钧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不同省区分析社队企业在资金筹集、技术来源等方面具有的灵活性以及商品经济色彩,许经勇也提到社队企业可以通过特殊渠道得到原料、技术、设备、资金等,但这些文献并未对社队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进行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时期社队企业的资本筹集②、机械设备、原料、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探析,然后分析其背后的深刻问题。

       一、资本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

       人民公社化之初,创办公社企业基本靠“平调”,经过整顿之后大部分企业都消失了。但随着农业的恢复,农民看到经营企业比农副业获得的利润更高,开始恢复社队企业。他们从成本较低的粮油加工、砖瓦厂等行业开始,通过穷办苦干将更多劳动力转化为资本,并逐步积累。

       人民公社开始创办企业时,国家对社办工业基本没有投资,社办企业主要来源于下放的一部分原属地方国营企业和财贸部门的基层机构、收转的手工业社、上调的原初级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副业小厂、从社员中平调兴办的企业。[1]其中,以平调方式最为普遍。1958年,公社和大队创办企业几乎全部采取无偿平调的方式,或在整个社区范围内筹集,或农民分摊投入,或将原来的小集体财产无偿转移等。[2]1959年,中央对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进行整顿,要求清理公社化以来的各种账目,无偿调用的财产应如数归还。各地公社的社办企业凡平调原来高级社的,基本退回去成为生产大队企业,公社企业转变成社队企业。

       1962年,随着农村粮食生产的恢复,中央对副业生产政策也逐渐放开,社队集体开始有了积累,个别社队又悄然办起了企业。这次社队办企业的动力跟上次有所不同,上一次公社办企业主要是在人民公社化和工农业“大跃进”的背景下,公社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这次个别社队恢复重办企业,是因为经营企业可以获得比农副业更高的利润,从而改善群众的生活。1965年,在社员群众要求下,苏南地区塘桥的黄桥、进步、永乐三个大队集资5999元,在黄桥镇上的城隍庙联合建办了黄桥粮饲加工厂,建厂之后的四个月内营业额就达1万元,获净利3000元。[3]尤其在1966年“五七”指示允许农民办工业后,社队企业开始逐渐增多。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决定推动农业机械化,社队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生产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旧利废

       1958年后,社队企业从传统手工业基础上的修废利旧,到购买或租用城市大工业废旧机器,其机器设备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跨越,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人民公社化之初,公社企业的生产设备主要靠自行修造。这些企业都是在原来手工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小型工业,通常还是手工操作,设备简陋。经济调整结束之后,虽然许多社队又悄悄办起企业,但在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形势下,机器设备是最明显的“尾巴”,因而设备难以改观。比如,江苏江阴向阳村创建的采石厂,1967年仅能实行手工生产,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他们用铁锤、钢钎、炸药等采掘石料,靠独轮车运输石料,而且爆破材料严重缺乏,每天只有3支雷管、15个炸药包可供生产之用。[4]浙江地区的社队企业是在“二土”“三缸”“五匠”等传统手工业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工场设备可以由农民自己制作。[5]

       进入20世纪70年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大量城市现代工业技术面临产业更替,它们通常使主导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传统产业会从主导产业部门中游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废旧的机器设备;而恰好,社队企业经过前段时期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积累,能租借或购买这些廉价的废旧机器设备。其一,直接购买旧机器。比如1976年,向阳大队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决定与江阴市化工厂协作,创建化工厂生产“双氧水”,并购置生产设备。[6]其二,租借旧机器。沙洲县化纤纺织厂在办厂之初没有机器设备,他们从苏州第一棉纺织厂借了一台并条机,从综合厂农机车间拿出20吨生铁去棉纺织厂换回一台粗纱机,本厂钳工师傅利用报废的1293K机架仿造出两台细纱机,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现在的化纤纺织厂。[7]其三,与城市大工业建立合作关系而使用机器设备。1972年,上海青浦县任屯村办起农业修理组,其设备只有一张工作台和几把钳子;1973年,在上海重机公司的支持下,与上海制冷设备厂建立了关系,办起了代加工业务的小工厂,机器设备是向对方厂租借的,有车床5台、刨床2台、钻床2台、工作台1张、锯床1台等。[8]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社队企业逐步增添或调换的设备,大部分为购买国营厂的淘汰品,部分为仿制土造品。

       三、原材料:从就地取材到获取城市原料

       社队企业在配置生产原料方面,从就地取材到利用城市工业原料的边角废料或以来料加工形式取得原料。这也是社队企业生产范围、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