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国家治理,才能让中国社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对国家治理的功能和流程进行正确理解。在功能上,国家治理属于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需要借助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等子系统的协助;在流程上,国家治理涉及输入、输出、反馈等环节。其中,国家审计既属于监督系统也属于反馈环节。因为国家审计是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发展出来的产物,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治理需要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这对国家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时代,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联,紧扣中国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国家审计实践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迎合新时代国家治理职能重心转移、国家审计进入转型新阶段的事实,让国家治理体系、国家审计体系得到持续完善。基于这样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对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之间的耦合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借此更加明确国家治理的时代定位,重新配置国家审计的各类资源,在国家治理水平系统提升的同时,确保国家审计能力与之相适应。 一、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及其关系解读 (一)国家治理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体系中,国家治理属于复合概念的范畴。为了清晰理解这一概念,需要对国家治理中的“国家”与“治理”进行解构,将其放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范畴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及其思想内涵。在现代化国家中,国家治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法可依、依法而治,确保国家发展、壮大,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党派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始终坚定国家根基,防范国家风险。为了做到这一点,既要为国家赋予能力,又要确保国家权力受到约束,由此构建起来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体现制度化、程序化、合法化的特征,才能在科学治理和民主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在全面推进改革和深化各种社会力量合作的过程中,国家治理要朝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国家治理水平,除了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能力,还要在法治建设和民主体系建设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承担更多责任。在我国,在经过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阶段之后,中国政府通过有效发挥其治理潜力和提高行政能力,在治理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在法治建设与民主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法治弱化和问责不足的短板,后续的国家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着力点就是将整个国家治理理论体系视作一个单独的系统加以看待,了解和优化其逻辑分布。与此同时,还要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目标,系统梳理我国国家治理实践经验和发展成果,对我国国家治理的现实诉求和行动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其中,以便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层面激发和深化国家职能,时刻把握未来中国的国家治理方向。 (二)国家审计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指引下,不但国家治理内涵得到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还让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审计具有了全新意义。我国国家治理的关键和国家审计密不可分,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上,需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持续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制改革,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功效,通过立法审计、司法审计、独立审计等国家审计模式的应用,为国家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此过程中,国家审计需要与我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在中国长期实践取得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积累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家审计体系。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审计制度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别。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出现时间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其成熟度相对较低,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辅助国家治理的作用,就要求国家对市场进行参与、干涉。这样一来,我国的国家审计对象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这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基础特征存在较大关系。在我国,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并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国家审计在内容方面侧重于合规性检查,较之于简单的真实性审计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审计工作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比如,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部分审计机关对绩效审计工作方法、内容、形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试图通过绩效审计的形式提升国家审计绩效,但事实上,能够与绩效审计直接相关的项目比例十分有限,国家审计体系的建设以及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耦合工作都面临着较大困难。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继续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分析框架,正确梳理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之间的关系,确保人民利益不受损害。首先,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工具。国家审计的出现以国家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在此期间,国家审计属于第三方介入的力量,它通过相对独立的监督手段,以及在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结论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客观性、公正性特征,让国家审计得以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充当对政府进行问责的角色,并成为这一机制内最具工具性的角色,更是国家治理机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新时代,国家审计被视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开展监督的特殊制度安排,借此能够对政府进行监督制约,也能够通过审计问责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国家审计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制约权力、平衡权力,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对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行开展监督,以便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其次,国家治理决定着国家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方向。在我国国家治理实践和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体现了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清晰的逻辑主线,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得到全面发展的体现。在新形势下,由于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国家治理势必会面临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为了能够应对新问题、利用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此过程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应用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当中,这对提升国家治理绩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还应持续而深入地挖掘与新时代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相适应的国家治理理论基础,建立起更为强大、更加有效的审计监察系统,以便为国家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