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既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将环境破坏、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成为政府经济管理决策的趋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等七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以维护国家自然保护区,构建良好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也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要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其治理成效与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否实现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用于污染防治的预算资金支出及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逐渐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对象和重点内容。2019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而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履职责任范围。201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明确指出,“审计工作要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聚焦审计重点;在污染防治方面,要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促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1月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又强调“做好2019年审计工作,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确保2019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和改革发展任务顺利完成”。但即便如此,每年的审计工作仍然审计出不少问题,如《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揭示的有关污染防治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发现:部分资金和项目绩效不高,有关地区少征或违规使用相关资金177.25亿元,62.79亿元专项资金闲置1年以上;206个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项目未按期开(完)工,43个项目建成后效果不佳。可见,有效防范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然成为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任务。 基于此,本文以环境污染为研究切入点,从环境治理视角探讨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关系,为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评价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情况提供初步的证据支撑,为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水平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治理”(Governanc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与拉丁文,原意是操纵(Manipulate)、控制(Control)和引导(Guide),韦伯字典将其界定为“统治的行为和过程”,尤指权威性的指挥及控制。世界银行认为,治理包含公共部门的管理、公信力、法律框架、信息及透明度,指的是为谋求发展管理国家经济资源时的权力行使方式。治理涉及分配利益、建立经济运行环境及明确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时公共权威的作用力度,是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中政治权威的行使与控制。治理既包括符合公民自身利益且自愿遵从的民主性非正式制度,也包括使公民依从的权威性正式规制,是协调不同利益及相互冲突、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是经改良且有序的统治状态、新兴管理过程或方式。这种方式有优有劣,管理公共资源与处理社会问题时效率高、能解决社会迫切问题、公众参与度深、透明度大和公信力好的民主的治理便是“良治”。可以说,它是权力行使的决定因素,影响不同利益主体的决策地位及社会经济重大决策的制定。 国家治理是为达到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整体发展目标,政府与各经济政治组织、团体及社会公民通过设置制度,协同管理公共事务,实现经济社会等领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国家治理也是为了达到公民目标,协调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者之间多重关系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促使公共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而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国家审计应以公共资金(包括运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资金)审计为核心,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评价、鉴证与监督活动,若将经济责任审计限定在任期内,并界定被审计方构成,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审计主体接受指令或委托,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状况的评价监督活动。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就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与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独立的评价、监督和鉴证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