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20)01-0135-09 作为群居生物,沟通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审美体验作为人类沟通的特殊方式,“是审美经验强烈而深刻、丰富而高妙、充分而激烈的动态形式,并以其设身处地、情感激烈、想像丰富、灵感凸现、物我两忘、浑化同一为其鲜明特征”①。媒体技术“以更多的方式拓展了人类与其他人联系的能力”②,也改变着人类的审美体验方式。当下已然是数字时代,互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把人类牢牢联结在数字之网中。正在来临的Web 4.0时代,更是把万物纳入互联网,家用电器、汽车、住宅、城市等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人类生活因此产生根本性变化。媒介的变化重构着文艺的内外结构与传播生态,刺激着文艺审美体验方式的重塑及社会功能的变迁。 网络文艺指基于网络与其相关技术的文艺实践与作品,既包含与传统文艺形态相近的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也有基于网络平台功能的“搜索艺术”、微博艺术、微信艺术、短视频艺术、网络游戏等。互联网、VR、AR、AI等既是网络文艺的技术基础,也构成其审美环境,其审美体验方式因之获得重塑。学者对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交互性、沉浸性、自由性、大众性等特性进行了探讨,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其他特征亟待关注。除学者们已注意到的交互、沉浸两个基本特征之外,网络文艺审美体验还表现出日益增强的拟人特征。 一、交互:审美主体的关系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VR、AR、AI等技术中,“交互”主要指人机交互,即人与计算机间通过语言方式,完成确定任务的信息交换过程。原有的人机交互主要有基于屏幕的图形用户界面交互、网络用户界面交互两种类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VR、AR、AI技术的介入,人机交互出现了多通道交互与智能用户界面交互。交互作为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范式特征,主要指审美主体在人机交互环境下与审美对象、创作者、其他审美主体的网络互动。 早在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前,国内学人就注意到电脑艺术的交互性。1995年举办的全国首届计算机艺术研讨会③上,学者汪成为就提及计算机信息与人类的“动态交互作用”④。1997年,黄鸣奋论及电脑艺术的交互性。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商品化,网络文艺兴起,从网络用户界面的交互特征去思考网络文艺审美体验问题的学者多了起来。2001年,欧阳友权注意到网络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与计算机、与网民的交互化特征;⑥同年,黄鸣奋也在论文《网络时代的文艺交互》中提出要研究网络文艺的交互性,随后2004年他对在线交互艺术中访客的参与方式(即审美体验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⑦2006年之后,相关研究增多,并扩展至网络动画、游戏等新兴领域。⑧总体而言,交互性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特性,自然也成为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最基本特征。与传统文艺审美相较,在人机交互框架下,网络文艺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及其他审美主体三层面的交流互动呈现出双向性、直接性与群体性等特征。 (一)交互方式的双向性 在网络文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通过界面与审美对象、不同审美主体进行双向交互,最终在“协商”中完成文艺意涵的沟通与积淀。审美主体一端获得强化,并以更积极的态势投入审美体验,对创作主体施加影响。例如,审美主体通过续写(如接龙式写作、续拍)、改写(如同人式写作、翻拍)、反馈(如章节留言、弹幕、QQ空间留言、微信朋友圈点评与留言)等方式参与文艺作品的生产,同时也生产自己的审美体验。 交互方式的双向性更典型地体现在审美主体间的双向交互上,文艺作品的留言板、QQ粉丝群、粉丝社区、微信群、弹幕等,为网络文艺审美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交互空间。在这些交互空间中,审美主体可以记下即时审美感受,并迅速获得其他审美主体的回应甚至共鸣,若能获得较多共鸣,某种审美情感的强度可能会越来越大,甚至脱离具体审美对象,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认同作用的群体情感,进而影响审美情境与整体社会情感。这种群体情感可能会演变为社会事件。强交互性使情感传播异常迅速,更令交互过程形态复杂、影响深广,这些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交互方式的直接性 交互方式的直接性特征表现在网络文艺审美体验中距离的“趋零”趋势。“距离”被认为是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如果艺术与现实间的缝隙接近弥合,艺术将会毁灭”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审美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反映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创作主体、其他审美主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审美距离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价值观距离等基础上综合形成。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输日益走向“生产即到达”,复杂信息(如动态影像)的时间延迟越来越小,作为网络信息节点的个人之间实现了全球的共时存在,AR技术进一步增强局部的信息粒度,网络文艺审美体验的时间距离日益趋零。一方面,审美主体与创作者的信息交换时间缩短,“催更”已是网络文学、网络电视剧、网络动画、网络漫画连载过程中的常态,创作者更易受欣赏者影响;另一方面,与其他审美主体的信息交换时间大大缩短,导致审美体验信息的片段化即时交流现象。审美主体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即时信息生产,表达审美体验过程中的阶段性信息。审美主体之间的阶段性信息交换贯穿审美体验的整个过程,从而形成网络审美体验的间性与流动性。同时,这种片段化即时交流导致审美体验由于缺乏较完善的审美理解与反思,难以形成较高的完善度与深度,使网络文艺审美体验呈现出片面性、碎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