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图的说话者意义 ——兼论非自然意义理论与会话蕴含理论的关系 说话者意义是用来解释对话双方交际效应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此Paul Grice发展出非自然意义和会话蕴含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理论。为了解释说话者意义,非自然意义理论诉诸交际双方对意图的相互识别,会话蕴含理论则将它解释为说话者在遵守合作原则时听者所做出的语用推导。说话者意义的解释到底需不需要意图概念介入可做如下辨析:(1)从文本解读出发,阐明Grice的态度;(2)通过Weiner的“火车乘坐”反例,挑战测试会话蕴含的语境废止原则EC,并揭示会话蕴含理论在解释说话者意义时的局限性;(3)针对Blome-Tillmann挽救EC的方案给出反驳;(4)最终得出结论:会话蕴含理论和非自然意义理论体现了对话双方的不同“适应”方向,故而将两种理论兼容并蓄才是可行之道。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6~123 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2019年,是中国外语教育极为重要的一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文科、大外语”的历史发展阶段。文章首先在回顾与评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释当今外语教育“新时代”的历史渊源与逻辑发展,然后重点论述“新文科”与“大外语”、外语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在“新时代”的两大关系中,牵涉了诸多重大问题需要加以认真对待:“新时代”,“新”在哪里?何谓“大外语”?如何建设“大外语”?新时代外语专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在近年来中国外语界的各种讨论中时常显现,但又常常纠缠在一起,甚至彼此之间的关系被混为一谈。文章试图厘清这些复杂关系,并力图对其中牵涉的重大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与发展路径。 《中国外语》,2020.1.4~12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流利性动态发展研究 ——兼论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追踪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流利性的动态发展轨迹,使用移动相关性技术探究复杂性、准确性与流利性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口语流利性的语速流利性、中断流利性、修正流利性3个子系统呈非线性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口语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相互联结,三者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中准确性与流利性逐渐转为协同发展的支持性关系。研究结果对我国英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外语界》,2020.2.81~89 从文化形态史观看翻译的文化价值与中国翻译史的“译入”动向 文化形态史观把文化视为一个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主要文化,分析、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化形态史观能为考察翻译的文化价值和发展路径提供一种历史学的视角。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促成文化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文化更新和演进的重要途径。两千年来的中国翻译活动中曾出现两次大规模的“译入”动向,一次针对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一次针对来自西方世界的近世文化。宏观把握翻译的历史动向,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外语教学》,2020.2.1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