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疑问句的词法、句法、语义以至语用向来备受学界关注。相对之下,客家话疑问句仍留有大片的模糊空间,尚待开发研究。本文从比较语法的观点出发,以普通话为基础,探讨客家话中最广泛使用的疑问词“么个”。我们发现“么个”不仅有疑问用法,还可以传达所谓“抱怨念力”(whining force),兼具典型疑问、非典型疑问两种功能。客家话、普通话相互参照,更有助于深入了解疑问词句式,也可开拓思考方向。① 客家话疑问词丰富,针对不同的询问讯息选择不同的疑问词询问特定范畴。这些疑问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么”类、“哪”类、“样”类,以及“几”类(参看赖文英,2012)。其中,“么”类疑问词“么个”组合性相当高,与人、事、物和地方均可组成专类疑问词的代换变型“么个-X”,对照如(1)(2):
此外,“么个”发展出专属的非典型疑问用法——抱怨念力,如(3)中“么个”打破了动词的及物性限制,位于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位置,不再是询问而是传达埋怨、不满。客家话“么个”与普通话“什么”相比较如(3)(4),二者作为传达抱怨念力的特定疑问词,均要求特定句法分布,一律位居动后位置,展现出异曲同工之妙。若纳入台湾闽南话,我们发现还有另一组类型如(5),其特定词汇和句法位置要求与(3)(4)一致,却改用“按怎”。就此看来,表抱怨念力的非典型疑问词,形成WHAT-HOW双线对比,客家话、普通话一线,台湾闽南话一线。
比较语法开拓了思考方向,我们将通过互相参照,探讨表达抱怨念力的疑问词,仔细剖析这类非典型用法的特殊词汇选择、句式构成,以及独特语气、语用功能。本文结合比较语法和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参看Rizzi,1997、2004;Cinque,1999),考察“么个”看似错综复杂的现象,从典型疑问用法推演至非典型疑问“抱怨念力”,按部就班厘清以下问题: 问题一,客家话疑问词“么个”如何从单纯问物,发展出其他专类疑问词的替换型“么个-X”,从问物“么个”和“么个-X”的句法结构就能看出端倪。问题二,探究“么个”从典型疑问到非典型疑问,甚至用以表达抱怨念力,种种用法从何而来。我们发现词法选择、句法结构,以至于语义解读、语用功能,各个环节牵连互动,环环相扣。问题三,我们尤其关注语言比较,于是扩大观察视角,从普通话、客家话比较,延伸至台湾闽南话,发现了抱怨非典型疑问词的WHAT-HOW双线对比——客家话、普通话选择WHAT,“么个”“什么”,闽南话选择用HOW,“按怎”,显、隐轻动词是双线对比的重要因素。 本文立足比较语法思索上述三项问题,利用制图理论初步勾勒其层系结构,将句法分布与相应语义诠释、语用效应等铺陈开来,梳理其间牵一发动全身的关联性,探究客家话疑问词的模糊地带,发掘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共享通性和自身个性,并凸显比较语法带来的新视野、新思路。总体架构安排如下:第二节先透过文献回顾,简要介绍客家话的疑问词问句,比较“么个”和专类疑问词,建立起对“么个”“么个-X”的基本了解。第三节探讨“V-么个”如何从标准的疑问,继而能表达不满、抱怨,提出句法分析,建构语法地图;第四节藉由比较语法审视客家话、普通话以及闽南话,是怎么抉择由哪一类特选疑问词承担抱怨念力的非典型用法,仔细探寻WHAT-HOW双线对比的个中原因。第五节总结全文。 2.客家话疑问词疑问句 客家话疑问句这片模糊区,自罗肇锦(1984、1990)稍加整理后,钟荣富(2000)继续探讨,得出了较为全面的概论。本节藉由文献回顾介绍客家话疑问词问句,并深入探讨“么个”,厘清专类疑问词和“么个-X”内部语法结构,展现其中的代换关系和细微差异。
客家话疑问词问句展现汉语特点,一如普通话,疑问词的位置依照语法、语义决定,不需像英语的疑问词要求位居句首(参看钟荣富,2005)。客家话疑问句依照所询问内容,对应不同的疑问词。客家话疑问句表先简列如表1,再依照不同类型讨论用法(参看钟荣富,2000)。 客家话问物的疑问词是“么个”(什么)。如第一节所见,文献中也已注意到“么个”后可以再添加适当名词,用以替代“人、时间、地点、方法”各类疑问词,如表2所示,分布极广。 (6)么个让你恁欢喜?什么让你这么高兴?
由表2初步可见,“么个”能够替换专类疑问词。下文依序考察文献中的专类分项,在疑问用法之上,把观察范围更扩大至非疑问的用法,从中发现专类疑问词和相应的“么个-X”两者间的微妙差异。 普通话使用专类疑问词“谁”询问人类范畴,客家话则为“么人”。除了专类疑问词,客家话可以用“么个-X”形式,即“么个人”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人”,如(7)(8)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