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汉语大型辞书中“因误成词”词条的处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志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E-mail:dzhq50@sina.com。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在古代汉语大型辞书中,所收录的有些词是由于讹误而形成的(包括字形的讹误、句读的讹误等)。照理对于这些词只要弄清致误的原因,就可以将其删除。但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类词中的一部分,因以讹传讹,遂被人们接受,经“约定俗成”后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继续模仿使用,所以辞书似乎又应该保留它们。具体如何处理此类“因误成词”的词条,本文拟通过几例个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修订《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所收录的某些词(所占比重不大,但还是有一些),是由于讹误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本来是因为某一方面的讹误(大多是字形的讹误,间或也有句读的讹误),遂造成理解上的讹误,结果被看成了一个词。照道理讲,对于这一类词,应该正本清源,将其从辞书中清除出去。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语言现象是十分复杂的。这类词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以讹传讹,遂为后人所接受,并作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被进一步模仿使用,经“约定俗成”后,继续存在于语言生活中。这样一来,似乎辞书中又当保留它们的位置,否则就会造成漏收。所以如何鉴别及处理这些词,也是我们汉语词汇研究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或者说难题)。本文就拟通过几个例子,展开这一讨论。

      1.【铃下】/【钤下】

      《汉语大词典》第11册“金”部收有“铃下”一词。

      【铃下】1.指侍卫、门卒或仆役。汉应劭《汉官仪》:“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晋干宝《搜神记》卷七:“王敦在武昌,铃下仪仗生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布(吕布)屯沛城西南,遣铃下请灵(纪灵)等。”胡三省注:“铃下,卒也,在铃阁之下,有警至则掣铃以呼之,因以为名。”2.太守的敬称。明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称太守日节下,又云铃下,又云第下。”(第1233页)

      对于“铃下”一词,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其成词理据,因为古有“铃阁”(一作“铃閤”)之制,“铃阁”为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1)[羊祐]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晋书·羊祜传》)

      (2)铃阁旦启,宦骑朝趋,笳吟紫骝,铙歌朱鹭,荣奖之盛,此焉斯允。(《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齐》“齐故泉城王墓志铭”)

      (3)黄扉南辟,铃閤东启,则有高士通才、幽人伟器,懱其汉爵之重,鄙其南岳之游,曳裾高步,自得门下,俱申前趣之礼,并应却行之眷。(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1,T17-1a)①

      至于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之处何以称为“铃阁(閤)”,前人大致有两说:

      (一)将帅军营,四周悬铃,有警则鸣,以防不虞。

      (4)朱全忠穿蚰蜒壕围凤翔,设犬铺、铃架以绝内外。(《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胡三省注:“铃架者,绕营设架,挂铃其上,敌来触之则鸣。”)

      (5)铃阁,《古事苑》:铃阁威严,震动江淮草木。斋坛令肃,廓清燕蓟郊原。注云:“将帅之营,四面悬铃,有警则铃鸣,所以防不虞也,故谓之铃阁。”(《御定渊鉴类函》卷207)

      (二)翰林院及州郡官衙,禁署严密,出入须掣索打铃通报,故称。如:

      (6)铃阁:都督阁,内置铃架,以警防不虞。(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34)

      (7)李德裕云:翰林院有悬铃以备警急文字,引之以代传呼也。唐制:禁署严密,非本院人虽有公事不敢遽人于内,夫人宣事亦先引铃。每有文书,即内臣立于门外,铃声达本院,小判官出受讫,授院使,院使授学士。(明杨慎《升庵集》卷50“铃索”)

      虽然悬铃的功能不尽相同,在将帅驻地、营帐为警戒设施。古时将帅驻地、营帐四外设铃架,铃架上悬铃,当敌人接触时会发出响声,以便禁戒、迎战。在州郡官衙为通报设施。外人进入须掣铃索打铃以传呼或通报。不过悬铃的做法是一致的。

      所以“铃阁”亦可称“铃轩”“铃斋”“铃辕”等:

      (8)治剧从容缓策衔,铃轩无事日清谈。(宋苏辙《自咏》诗)

      (9)高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浓长绿苔。(宋林逋《送式遵师谒金陵王相国》诗)

      (10)午夜铃辕静读书,青毡风味似寒儒。(清冯桂芬《怀人,罗椒生太仆时视学皖江》诗)

      关于“掣铃”“铃动”故实,亦有古人的诗文可以证明:

      (11)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唐李白《猛虎行》诗)

      (12)夜半军书尚掣铃,想应敧枕梦难成。(宋岳珂《因赠二首》之一)

      (13)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唐韩偓《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

      (14)铃绦无响闭珠宫,小阁凉添玉蕊风。(唐郑畋《夜景又作》诗)

      “铃下”的成词及词义的引申途径大致如下:

      

      1)“铃阁之下”,可略称为“铃下”,指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处(指处所)。(犹“阁下”可指“官署之中”,《世说新语·文学》:“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一字。”)

      (15)太兴四年,王敦在武昌,铃下仪仗生花,如莲花,五六日而萎落。(晋干宝《搜神记》卷7)

      (16)有客至铃下,自言身姓梅。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唐岑参《喜华阴王少府使到南池宴集》诗)

      (17)日者,栎阳男子闾里为豪,借客报仇,聚人为盗。或白日手刃,或黄尘袖锤。政宽则以身先诸偷,操急则以事中长吏。贰过不已,万计自脱。公命吏缚之,立死铃下。(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颁并序》)

      (18)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宋洪适《容斋随笔》卷16“治盗法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