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从未写过论人生的专门著作,但他却有丰富而深刻、精辟而通俗的人生论思想。这些思想就体现在已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的许多文章中,尤其是诸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著名文章之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对白求恩有段著名的评价:“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一连说了五句“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对不同人格境界的逐一描述。我们可以把这五个“人”,归类成五种人格境界来分别加以认识: 一,纯粹的人 什么是纯粹的人?我理解即有人性的人,有鲜明阶级性、爱憎分明的人。有人性的人,是相对于自然的人、生物的人或兽性的人而言的。恩格斯曾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又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10页 第42卷94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那就是说,人的人性区别于动物的兽性,人性即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纯粹的人即是人性大于兽性的人或社会性的人,即便人能完全摆脱动物性,但在社会的人那里,这些动物性已经社会化,即打上社会性的印记。这种社会性的人性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是大不相同的。毛泽东这样认为:“‘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越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乎人性。”[2]人性是具体的且带有阶级性的,这种阶级就体现在人的爱憎立场上。敢爱,敢恨,爱什么,恨什么,都是清楚的。“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3]毛泽东所倡导的人性是“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具备这种人性要求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人”。所以,爱憎分明的立场是做人的起码准则,也是人性纯粹与否的标志,是人格的最基本要求。周恩来在给雷锋的四句题词中就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这么一条。不做到这一点,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要求就达不到。同时还要指出的是“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也是一个人“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基础。 二,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有一幅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给那些摇唇鼓腮、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徒有虚名人画的像。这类人是毛泽东无情嘲讽的人。他们的作风“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他们同另一类“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沾染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庸俗作风”的人一样,均是一帮不正派的人,他们的作风也是低级庸俗的作风。针对这邦人的作风,毛泽东极力提倡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求知。他说:“我想,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老实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什么是老实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什么人是不老实的人?托洛茨基、布哈林、陈独秀、张国焘是大不老实的人,为个人利益为局部利益闹独立性的人也是不老实的人。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却是最愚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4]只有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才是审慎而不虚伪庸俗的做人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求得真知,才能事有所成,“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5]“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6]学习求知的态度取决于做人做事的态度,做人能老老实实,求知也会诚实谦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做老实人、做老实事、求得真知的过程,即做中学、学中做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克服低级庸俗的做人态度,应该是一个人的人格不断完善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即是一个有德性的、正直的人。人的德性的最基本内容,即一个人的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自尊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基础,它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道德情感。保持自尊就坚持了正直的品格,并使一个人出于对正义的纯洁的爱忱,表现出对邪恶的愤慨和对非正义的毫不留情的反抗。它驱动人们在品德上、人格上力求上进。毛泽东最欣赏并推崇的就是那些正气凛然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如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等。他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情地赞扬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和朱自清的饿死不领“嗟来之食”。他说:“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腰子要痛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自尊即可以保持气节,保持“浩然正气”,使人顶天而立地,不怕压力,不畏淫威,不惧困难,树立做人的充分自信心。毛泽东这样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自信心是一个人既有做正直的人的勇气,并且可以巩固人的自尊心。当然,巩固自信心、强化自信心仅有自尊还不行,还要通过自强的精神,即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强大起来。毛泽东坚信:“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问奇迹也可以造出来。”[7]他所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倡导的“愚公移山”的精神,都可以看作是强化人的自强意识。这些精神透露出毛泽东那特有的大无畏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