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有关刘少奇资料的大量发行,对他的思想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与全面,现将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刘少奇思想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会建设的理论 刘少奇是早期工人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不断的斗争实践中,他总结了大量关于正确开展工人运动的理论。前些年,学术界对其工人运动中有关早期工人运动的指导方针和斗争策略,以及工人运动中如何反对“左”倾思潮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最近几年,有学者在刘少奇1926年撰写的有关工会建设的三本著作(《工会代表会》、《工会基本组织》、《工会经济问题》)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大革命时期的工会建设思想,指出大革命时期刘少奇的工会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3方面:第一,工会的性质。刘少奇认为,初期工人运动中,工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工会是群众的,战斗的,民主集中的,为工人群众谋得利益的组织。第二,工会的组织原则。刘少奇指出,工人运动的实践证明,工会能否真正成为工人群众的奋斗组织,能否率领群众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实施。实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就能使工会组织既注意集中,又注意了民主,同时也克服行会传统造成的宗派观念、分裂行为和各种错误倾向。第三,工会的地位。刘少奇认为,工会除了能充分利用合法形式和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广泛的群众力量,实现党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的斗争目的外,还能在组织斗争的过程中为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有助于党的建设①。 二、关于党在白区工作的理论 一些研究者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在反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与反对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刘少奇逐步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党在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白区工作的任务和斗争策略。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认为白区工作路线应该是防御性的,目的在于保存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力量,斗争形式应该是分散的,合法的,组织形式应该是隐蔽的,这样更有助于保存实力,以待时机。第二,白区的工作方法和党群关系。刘少奇认为,白区工作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在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时,应把握好4个原则,要使群众自愿地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尊重群众团体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与意见;在行动上要服从群众的多数,扩大民主。第三,白区工作策略和组织原则。对于党的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的胜利开展,刘少奇认为,既要严格区分又要紧密结合。白区工作应取单线联系②。第四,从理论上清算“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一些学者的文章指出,刘少奇把“左”倾错误的根源归于历史根源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同时他也指出“左”倾关门主义在实质上与右倾机会主义是同一根源③。 三、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刘少奇在领导华北、华中地区的敌后抗战工作期间,丰富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近十年来对其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第一,认识和理解统一战线的理论高度。有的文章指出,刘少奇要求站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华北、华中这些比较复杂的地区贯彻新政治路线。只有正确认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关系,才能处理好“统一与独立,让步与斗争”的相互配合。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刘少奇认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掌握与否,是统一战线成败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抗日战争的成功也关系到党的生存④。第三,统一战线的武装斗争性质。有学者研究表明,刘少奇通过对敌、我、友的三方状况的深入分析,提出统一战线下既要制止内部的武装斗争,又要进行外部的团结抗日。因此,他强调要把抗日游击战争与开展反摩擦的两种战术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⑤。第四,建立与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必要性。有学者研究指出,刘少奇全面肯定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伟大作用,把它看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和争取抗战彻底胜利的必要保证。 四、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 刘少奇的武装斗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也是最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主要观点有4个方面。第一,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有的文章指出,抗战初期,刘少奇通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全面分析指出,华北有全部沦陷的危险。游击战争将成为我党华北抗战的主要形式。另有学者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刘少奇之所以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是因为他认识到当时条件下,游击战争的几个优点:可以极大地牵制日本兵力,配合正面作战;可以长期在敌后抗战,不断消耗日寇的力量;可以局部地围歼日寇;可以打击沦陷区的投降妥协企图;可以不失时机地转化为正规战争⑥。还有学者指出刘少奇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中除以上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他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应及时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在不断的斗争中进一步完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不失时机地把山地游击战与平原游击战结合起来使我军的抗日游击战争地位更加全面⑦。第二,三位一体的行动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华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它是联系华北与华南的枢纽,对于防止突然事变,坚持长期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关系重大。刘少奇根据华中这一形势和敌、顽、我三角斗争情况,确定了向东发展,敢于反摩擦,创造根据地三位一体的行动方针,正确地解决华中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⑧。同时也强调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一)正规战与游击战。(二)发展抗日武装与建立根据地。(三)反“扫荡”与反“摩擦”。(四)战略上统一指挥与战术上的独立自主⑨。第三,东北的战略地位。抗战胜利前夕,刘少奇就指出“东北是战略要地”,原因是“东北北靠苏联,东接朝鲜,西面是我们自己的抗日根据地冀热辽地区。这里有山区,有平原,进便于攻,退便于守,可以作为我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地。”⑩第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刘少奇通过对敌我形势的分析,认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不仅能使我军控制东北,打破敌人长期以来对我革命根据地的四面包围,同时也能抽调南方已处于国民党包围中的8个根据地兵力,既能揭穿国民党篡夺胜利果实的阴谋,同时又能配合了国共和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