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历史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锡标 浙江省衢州师范学校

原文出处:
学习与思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诗词是与中国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滋育了毛泽东的伟人气质,赋予他诗人的品格,使他的诗词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其次,毛泽东又以诗词这一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评古论今,纵横捭阖,以自己独特的慧眼和创作手法,将曲折漫长、风云变幻的几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史谱写成壮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是“当代中国革命历史的风云记录,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而创作出来的独具光采的稀世珍品。”

      一、毛泽东诗词植根于深厚的中国历史的土壤之中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正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盈育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更是毛泽东诗词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毛泽东诗词就是毛泽东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接受、讲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光辉典范。

      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英勇气概铸就了毛泽东的伟人气质,使其诗词显得气势磅礴。源远流长、泱泱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智士贤材。他们当中不乏慷慨高尚、心胸博大之士,胸怀大略、文武双全之才,如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的陈胜、黄巢;慷慨悲歌、壮志凌云的曹操等等,这些都给自小酷爱历史、敬仰英雄的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他那豪放的性格、壮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这些反映在他的诗词中便表现出崇高激越的格调和大气磅礴、雄伟瑰奇的精神面貌:“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等,何其豪迈!何其雄壮!即使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诗词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格调:“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何其激昂,何其高亢!总之,毛泽东诗词笔力之健,格调之高,气象之宏,足贯今古,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只有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一代伟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壮美之辞。

      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赋予毛泽东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诗词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中华民族拥有丰厚广博、璀璨夺目的古典文学,历代文学家创造出许多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总结出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更以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奕奕光辉。中国更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陆游、乃至明清诸贤,给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诗词佳作。毛泽东自小酷爱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营养。精美绝伦的古典诗词作品激发了毛泽东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唤起了他奇特丰富的想象力。这些表现在他的诗词中是非常突出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诗人将峻峭的山峦看作是一把直刺穹天的锋利宝剑,天被刺破了,而刀锷不残。多么雄壮的气势,多么大胆的想象!最后两句更是动人心魄,掷地有声,活脱脱一个顶天立地、支撑乾坤的巨人形象,作者的浪漫气质和神奇的想象在诗里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形成了毛泽东正确的历史观,使其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中国是一个“史”的意识很强的国度,从《尚书》所载的三代以降直至近代,先人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仅仅一部正统的《二十四史》就足称卷帙浩繁的宏文巨制。勤奋好学的毛泽东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扎实的历史知识。尤其是那一套《二十四史》,他从头到尾作了批注。宋人洪迈所著的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于一体,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的《容斋随笔》,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成为毛泽东最爱读的典籍之一,从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陪伴毛泽东走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布满了毛泽东划上的圈圈、点点、杠杠。毛泽东最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这在他的诗词中集中表现为汲取了用典这一艺术手法,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使之巧妙地服务于诗词表现的内容。赵朴初先生在《古为今用的光辉典范》一文中说:“毛主席最善于运用古典,正用,反用,扩大,引伸,驱使某一典故在人们联想中的形成的印象,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确,毛泽东诗词中的用典十分确切,手法十分高超。在他早年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里,用典达七处之多,却能做到含而不露,浑然一体。《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的“鲲鹏”一典,出自《庄子·消遥游》,“鲲鹏”本指高大雄伟的形象,但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却加以反用,声称“要把鲲鹏缚”,用以比喻征服貌似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力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的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借用项羽的典故告诫革命将士不可沽名钓誉,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重蹈霸王的覆辙。

      一部灾难深重、激荡多变的中国近现代史,成为毛泽东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使其诗词充满时代气息。艺术来源于实践、生活,在毛泽东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亲眼看到了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鲸吞的史实,亲身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耻辱。他更看到了英勇的中华儿女是如何不屈地同侵略者作斗争的。多灾多难的近代史激发了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了他的历史责任感,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更培育了他的思辨精神。他开始更加冷静地分析历史,更加深刻地看待事物。因此,毛泽东诗词具有强烈的历史思辨色彩,包含着精邃的哲理。《七律·冬云》中的“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让我们在寒流滚滚面前不觉得形势险峻、前途黑暗而感到悲观失望,却让我们看到在冬寒逼人的高天之下,大地已经徐徐透露出丝丝暖气,春暖花开的日子也就要到来。《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联,更体现了一代伟人博大的胸怀和卓远的眼光,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