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审计与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晏维龙(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权力监督体系。权力监督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建立和形成一个稳定、协调和高效的权力监督体系,需要在调动各类监督主体监督积极性的同时,建立统帅、指挥和协调监督有机体系的主体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配置结构意义上处于支配地位,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意义上以权力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全过程。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就是要建设党统一领导下的监督体系。通过党的领导,总揽和协调各方面监督,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监督分工协调体系,实现既分工协作、又互补协调的监督体系综合优势和整体效应。

      监督权力运行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监督主体、监督目标、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标准等多个方面。建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明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监督目标是方向的政治性、行为的合规性、治理任务的目标实现程度和绩效;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要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公权力运行,包括党和国家监督主体制度体系、监督客体制度体系、监督内容制度体系、监督标准制度体系和监督方式制度体系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建设,又要加强确保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监督制度建设;既要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制度建设,又要加强对经济权力的监督制度建设,这些都要求要重视党和国家监督性工具或手段制度的建设。审计是发挥经济“体检”作用的监督,监督范围涵盖国家经济社会宏观发展、地区行业经济中观运行、单位组织微观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干部权力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因此,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要重点突出和加强审计监督体系的建设。

      二、党和国家监督能力建设

      建设党和国家监督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监督工作的领导。党和国家监督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监督能力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完善为导向,建设服务于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治理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代化监督能力。

      建设党和国家监督能力要坚持系统监督、依法监督、综合监督和源头监督的原则,从监督组织机构设置、监督人员配备、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技术等方面,着力优化监督职责分工、提升监督人员专业能力、畅通监督作用机制、创新监督技术。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意识和自觉性;要科学界定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内容,监督内容同一层次不应当有交叉,再监督要涵盖监督客体和监督履职;要强化不同监督角度、不同监督方式的综合使用,既整合监督资源,又有效利用监督资源,既不使得监督有重叠,也不使监督有空白;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标准,严格监督追责问责,确保监督取得实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为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服务。党和国家监督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体检”作用。这是因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平等地位是管理与治理的核心差异,而不同利益主体的核心利益是经济利益。审计是经济监督,与不同利益主体权利保障直接密切相关。建设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加快完善审计运行体系,增强审计监督整体和协同效应,对推动党和国家监督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刘旺洪(南京审计大学校长,教授)

      强化审计政治属性,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刻把握审计政治属性的科学内涵

      1.审计的政治属性首先源于审计监督的政治定位。在我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最高力量,审计监督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鲜明的政治品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是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前提。

      2.审计的政治属性源于审计监督的本质是对国家经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一方面,审计监督要切实保障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要求审计监督积极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重点关注项目落地、资金保障以及简政放权情况等,推动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审计监督要促进良法善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做好“经济体检”工作,“治已病,防未病”,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推动制度完善、促进良法善治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审计监督要通过对国家经济权力的监督,通过“经济体检”及时发现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制度安全漏洞,客观揭示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提前预警,提出应对举措和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3.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必然要求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审计监督要从审计项目选择、审计项目实施到审计结果应用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贯彻这一政治要求;审计全覆盖不仅要求审计监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发现和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更要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审计监督查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存在的不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二、坚持审计监督的政治导向

      审计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审计监督的正确政治方向,决定了审计监督的基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审计监督鲜明的工作导向。(1)审计监督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要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导向,以推进审计机关政治建设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2)审计监督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审计监督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防线,也是审计监督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这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区别于其他国家审计制度的根本所在。(3)审计监督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聚焦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通过对国家经济权力监督,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使用情况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4)审计监督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维护国家利益。审计监督要在党统一领导下,以重大政策跟踪审计、自然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为载体,保障国家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自然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促进反腐倡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和政治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