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分类号 A8 周恩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它的形象之所以光彩照人,世人景仰,不仅在于他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也不仅在于他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业绩,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且还在于他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革命精神,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和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进取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 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即庄重地表达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虽几经反复,但毫不气馁。他东渡日本、到欧洲考察,在彷徨中决意另辟“新思想”,“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1〕终于找到了救世良方,即共产主义。从此, 对共产主义“有坚决的信心”,“我认的主义是一定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从爱国到倾向革命、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 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即“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3〕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次是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觅真理东奔西走,为求解放北上南下,松沪揭竿,南昌举旗,西安百般周旋,重庆唇枪舌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以后,作为一国之总理,他经常与邓颖超同志互勉: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他经常告诫自己:“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险,还得再鼓干劲。前进再前进啊!”〔4〕从日内瓦到万隆, 他遍访诸国;从西双版纳到天山,他深入各地;为了民富国强,他呕心沥血,反复探求,躺在病床上还在筹划祖国的统一与四化大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二、刻苦好学精神 周恩来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 首先是好学。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他认为“一物不知,学者心耻”。对于“圣贤书籍,各种学科”必须广泛阅读,要“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躐等以求进”。〔5〕因此, 他早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常常感到学校规定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博览群书。投身革命后虽肩负重任,但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岁月,他都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哪怕是在飞机上、火车上,也是手不释卷。 其次是善学。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他远涉重洋,赴欧洲勤工俭学,计划除了在学校读书,还要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他在伦敦给他的伯父信中说:“举世界之大观,殆无不具备,而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亦唯此地是赖。”“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研究之课目也。”〔6〕周恩来世界观的确立, 乃至革命建设中诸多重大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外,还得益于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求知方法。 第三是学以致用。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年轻的周恩来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学以致用,成为周恩来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 三、甘当公仆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 首先,视人民为国家的主人,自己为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主人之地位,是他乐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他想到的是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给的,没有捞取个人财富的权利,只有给人民做勤务员的义务。他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视自己为“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他始终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虔诚地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群众服务,最典型地表现了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主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他永远赢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周恩来少年时代就有了乐于“服役”的精神追求,甘于默默地为公众“服役”,而从不吝惜时间与精力。当他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又把“服役”精神上升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他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7 〕他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义务,把“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佩戴在胸前,时刻警示着自己。人民遇到疾苦,常使他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1966年在邢台灾区视察时,非常抱憾地说:我们对天上的情况掌握得多一些,对地下的情况了解不够,所以付出了代价……1973年他重返延安,目睹人民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我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的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抱病去看望谭震林同志时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8 〕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啊!为人民服务,是他至高无上的追求;为人民服务,他赤胆忠心,呕心呖血。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