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民主观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星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原文出处:
理论与改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观,指他们对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本文试对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观作同异比较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旨在揭示两者在民主思想及其实践上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对毛泽东民主观的分析

      由于民主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的概念,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含义,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即毛泽东的民主观)也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民主的基本理念

      所谓民主的基本理念,指对民主的实质、内容、功能等基本问题在基本理论层次和基本观念上的理解。毛泽东关于民主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确认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

      民主的本意是指“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有三个基本点:第一,民主首先是一个政权概念,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第二,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第三,作为国家职能,民主和专政是同一个国家机器的两种基本职能。毛泽东完全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上述观点。他说:“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8页)他认为:国体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2卷,第676、677页)。 他提出,新中国的国体,可实行“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上,第4卷,第1480页); 政体可采取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形式的“民主集中制”(同上,第2卷,第677页)。他还指出:民主和专政是国家的两种基本职能。“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同上,第4卷,第1475页)

      第二,确认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立民主政治。

      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而近代中国主要缺少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中国革命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坚决、彻底地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起“民主的政治”。(参见同上,第2 卷,第731、732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民主政治的建立在中国成为现实。

      第三,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意识和公仆意识。

      毛泽东历来认为,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他反复强调,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我们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写进了由他亲自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自己必须管理上层建筑”。他说:“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引自《党的文献》1992 年第5期,第6、5页)这是毛泽东对“人民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具体体现的进一步阐发。

      第四,“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群众观点。

      毛泽东历来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3卷,第1031 页)他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上,第1096页)这是毛泽东“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群众观点的精辟表述。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工作路线,从而使“以民为本”的群众观点通过党的工作路线在实践中得以具体展开。

      第五,认为发扬民主是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党和国家政权变质的重要手段,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通过实行民主来防止共产党重蹈历史上“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覆辙的重要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把如何防止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蜕化变质、防止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脱离人民群众、滋生官僚主义作为他领导的民主实践所要力求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会成为新的突出的矛盾。他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县委以上干部“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2页)。1959年他又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的集团’”。1962年他又指出:在我们党内,“有些人挂着共产党员的招牌,但是并不代表工人阶级,而是代表资产阶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3页)1964年12月, 毛泽东进而提出了“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腐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以往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固有的特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人实际上是以社会主人自居,而把人民群众置于供其任意驱使的奴仆地位,如若任其滋长和蔓延,势必使人民政权丧失其民主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为此,毛泽东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提到关系国家政权是否巩固或变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我们的国家“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同上,第822—823页)他还说:“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9页)这里,毛泽东强调了发扬民主同保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性质之间的休戚相关的关系,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