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鲁振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100017

原文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以往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研究,很少论及周恩来的贡献。其实,周恩来对这个问题有大量而系统的论述,并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开国之初,针对党内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情绪和社会上“何时搞社会主义”的疑虑,周恩来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出:“不经过新民主主义就不能达到社会主义”,“今天只有巩固与发展新民主主义,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他还强调,“按照《共同纲领》不折不扣地做下去,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会逐步具备和成熟。”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他自觉地担负起宣传解释总路线的任务,但他没有把新的过渡思想与过去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对立起来,而是力图使两者相衔接,强调“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共同纲领》路线的进一步明确化。他还是较早主张经由国家资本主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领导人之一。三大改造即将基本完成之时,他力主“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认为为完成所有制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样“两个过渡”,过渡时期还是长一点好。揭示周恩来这些思想理论上的贡献,有助于深入研究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和认识周恩来在中共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对今天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还对曾被毛泽东批评过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作了考察,认为这一提法并非原词原句,而是主要根据周恩来的一些说法概括出来的。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字号: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变革。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过渡理论。探寻这个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实施中的得失,是党史、国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毛泽东、刘少奇思想观点的考察,很少论及周恩来的贡献。其实,仅据近年公布和笔者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周恩来对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论述,不仅是大量的,而且是系统的;其观点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相比较,既有基本相同的方面,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很值得研究。

      “不经过新民主主义就不能达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大致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建国前后的一个时期,党中央的基本认识是:中国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首先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创造进入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然后再采取重大步骤,转入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互相联系的三个问题:中国必须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怎样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将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方式进入社会主义。在这几个问题上,周恩来都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首先是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周恩来曾多次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给以深刻的说明。

      本来,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早就讲清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创立之时就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1〕。党的七大又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 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2〕。 即是说,在中国,不仅革命要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而且民主革命胜利后,社会性质的变革也要分为两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当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经过1948年9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1949年3 月七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这一立国思想更加明确起来。

      但是,建国之初,党内党外仍有不少人对这个问题存有糊涂观念或疑虑。周恩来曾说,毛泽东访苏回来,到处碰到问“到底什么时候搞社会主义?”可见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了。〔3 〕当时许多资本家对发展生产持观望态度,大量资金被转移到香港,原因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搞社会主义。在党内,则存在一种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绪。1950年春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一份发言记录记载着这样的主张:“今天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现在对私营企业的经济政策“是‘利用、限制、排挤’”,“国营经济是无限制地发展”,“大资本家要停工,我们就让他停工。我们有钱,就接收过来”。有这种思想情绪的当然不只这位发言者一人。

      无论是资本家的疑虑和观望,还是党内存在的急躁冒进情绪,都不利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这也表明,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搞新民主主义与进入社会主义关系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宣传解释。正是出于这种需要,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和会后不久,多次发表讲话,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阶段和如何正确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依社会发展必然的规律实现的。”〔4〕“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共同努力建设新中国, 不经过新民主主义就不能达到社会主义,着急是不行的。”〔5 〕“在今天只有巩固与开展新民主主义,才能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6 〕社会主义“必须经过相当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决不可躐等而进”〔7〕。 “今天我们中心的问题,不是什么推翻资产阶级,而是如何同他们合作。”“同资产阶级有团结还要有斗争,但以团结为主,斗争是为了团结。而今天的团结,又是为了明天实现社会主义。”〔8〕

      人们熟知毛泽东1950年4月对前面提到的那份记录稿的批语, 毛泽东的批语阐明了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要“采用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公私营工商业“应当划分阵地,即划分经营范围”,国营经济“在目前阶段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必须同时利用私人资本”等重要观点。更应该提到的是,正是周恩来首先对那份发言记录稿引起了注意。4月12 日,即这份记录稿打印的当天,周恩来就指示“即送主席阅”,并附信给毛泽东、刘少奇,认为“这是一篇错误而混乱的意见”,而“具有这种混乱想法的不只他一人”。毛泽东很快写下了他的批语。4月13日, 周恩来又针对记录稿中反映的观点,在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阐明新民主主义时期应采取的各项政策。

      周恩来从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角度对建设新民主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关系的阐述,同一年后刘少奇提出的区分党的现在、将来、最后三步奋斗目标,现在要“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观点一样,都是对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挥,这在建国初期,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廓清糊涂观念,打消一些人的疑虑,动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按照《共同纲领》不折不扣地做下去,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会逐步具备和成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阶段。怎样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呢?当时全党的共识是: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毛泽东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9 〕刘少奇提出更为具体的设想:五种经济成分和平竞赛,共同发展,但国家要集中力量发展国有经济,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向增大工业比重、缩小农业比重,增大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经济比重、缩小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比重的方向发展,由此即可使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逐步成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