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江泰然 1963年生,江西省上饶师专史地系讲师、学报编辑部主任。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史,尤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原文出处:
上饶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1963年3月朱德首次提出的,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搞活经济,中央宜放权于地方;提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主张对外开放和军转民用;重视科学技术。它的提出是朱德出身农家、熟谙国情、注重调查、反复思索的结果。也是朱德实事求是、不断创新 的体现。它与16年后邓小平提出的“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基本一致。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政治家和战略家,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德不仅在人民战争、人民军队建设方面,而且在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着许多创新和辉煌的建树。朱德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对于他半个多世纪革命生涯的研究,涉及面无疑是宽广的,本文仅截取一个侧面,即对朱德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作一探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是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集中全党智慧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如果说毛泽东的探索还主要是侧重于理论方面和宏观建构,那么朱德的探索则侧重在实践方面和微观操作。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国际局势进行战略观察、对国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基础之上的。早在1955年6月,朱德就曾提出,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情况,不能什么都照搬外国的;1963年3月,朱德进一步提出,“我们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5年12月30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的第24次会议上,朱德再次提出,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一、“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

      (一)搞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建国前夕,朱德就提出:革命的终极目的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是中国人民的要求,只有发展生产,人民的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善。1949年7月1日,在中共中央华北局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大会上,朱德强调经济建设乃是全国胜利以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号召全党必须特别认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3月,在全国劳动局长会议上发表讲话,又提出我们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发展生产。之后,他对这一问题还作过多次论述,诸如,要考虑怎样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产方面,要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农业、工业、手工业生产上去,要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主义强国。1955年6月提出,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情况,不能什么都搬外国的,目前我们国家还很穷,资金不多。我们只能根据主客观条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决定我们的方针。“文革”时期,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朱德在自身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心并大声疾呼发展生产。直到逝世前几天,还对李先念说:“我看还是要抓生产,哪有搞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

      (二)搞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把经济搞活,中央宜放权于地方

      1953年,朱德明确指出,搞建设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全面估计主观力量和客观条件,防止工作中盲目冒进的倾向,同时也要防止停滞不前的现象。搞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要求过高过快,我们只能从现有的水平出发,稳步前进,脑子太热了,结果事与愿违。搞建设还要从我们的底子出发,计划指标要切合实际。总之,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发展。针对经济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朱德又提出了搞活经济的主张。1957年1月,同薄一波谈到:应该把大部分的地方工业放给下面去搞,并规定适当的利润比例,使之能扩大生产,也可以调动各地的生产积极性。中央不能集中得过多过死,要使地方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这样就能够办很多事。同年4月,朱德向中央报告在外地视察的情况,建议中央对地方的机械工业不宜统得太死,不要把稍微像样的机械厂都收归中央管理。在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上,朱德多次提出逐步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制度,使之各有独立性,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朱德作书面发言,指出把工业、商业和财政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出发展商品经济,把农业纳入商品生产之轨道,重视流通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

      1957年11月,在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朱德作了《必须重视山区建设》的讲话,特别强调,山区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把山区原来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经济的一部分,同全国经济相交流。1960年4月,朱德在视察贵州、四川、河南三省情况后,写信给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性的生产,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1964年4月23日,朱德又在写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视察报告中强调指出,只有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发展了,农业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为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提供更多的商品,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才能使农村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60年代初,朱德还提倡全党同志都要学会做生意。他认为发展商品生产,搞活经济首先应该搞活流通,“有买有卖经济就活了”。他曾对商业部门明确指出,要把经济搞活,要搞活市场,促进流通;主张县与县之间、社与社之间多进行物资交流。多次强调利用作为个体经济的小商小贩、行商走贩的力量和优势,肯定他们对搞活流通的作用。

      (四)主张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外贸工作要“以进养出”、“以出带进”

相关文章: